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4-10-27 07:48 编辑
我每天早起洗漱之后,第一件事必定冲泡一壶茶,这是习惯,雷打不动的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了,每天不这么做,就少了点啥。就算出门在外,必带的东西里,茶也是位列显赫的必带物品。
最近差不多七八年的时间,我主打一个喝白茶,当然,这其中也有别的什么,诸如普洱,云滇,花茶,铁观音,正山小种之类的,但是白茶是主项。
打个哈哈说,家里的白茶储备,大约从现在起,不再购买,坐着喝估计三五年没问题。至于白茶细分,后面再说,接着扯茶的话题。
第三说:茶的雅号和别称
在中唐之前,茶字没有,《诗经》里有关茶的描述,说的是“荼”,《尔雅》篇里称茶为“槚”,《方言》里对茶的描述叫“蔎”(she),《晏子春秋》里把茶说成“茗”,《尚书.顾命篇》称茶是“诧”。或许现在我们能从这些看起来不搭的字里面,唯一理解为茶的就是“茗”了,只不过加了一个字“香茗”,来替代或者表达对茶的称呼。这种一物多名的饮品就是茶,由此可见真的是源远流长的。
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算是对茶有了一个标准的,相对统一的称谓。
当然,就算称谓统一了,古人也会给茶一些雅号别称,大概有这些:
水厄,酪奴,不夜侯,清友,玉川子,涤烦子等等。
听起来也是奇奇怪怪的。比如第一个水厄就很奇怪,水厄的本意是水溺人,厄者困苦,恰恰是这个困苦,被演绎到了茶上,因为也确实有很多茶喝起来滋味很苦,现如今也有比如苦根茶,那就相当苦,直逼黄连。
酪奴这事儿有个典故,有一次,孝文帝宴请王肃,询问他对南齐口味和北方食物的喜好。王肃自以为巧妙地将茶比喻为“酪奴”,暗示其地位低于羊肉和奶酪。他的言论让孝文帝大笑,而彭城王元勰则借此机会,戏谑地邀请王肃品尝“邾莒之食”和“酪奴”。王肃这厮,为了拍孝文帝的马屁,竟然把茶称贬称“酪奴”并且一度广为流传,对茶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
不夜侯的出典是西晋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简单的说,就是喝茶后,人少眠。
后面的清友,玉川子,涤烦子也都差不多,不一一解释了。
第四说:我们的茶树栽培历史
关于我们茶最早的记录文字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实话,虽然有点吹,毕竟是有这么段历史文字记录的。如果尝百草的神农中毒无解,那就啥也不说了是不是?
陆羽在《茶经》里说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里记载了商末的时候,巴国已经把茶叶作为贡品贡送给周武王。这本书里记载了巴蜀地区人工栽培管理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产渐多,茶叶成为商品,上等茶成为贡品。魏晋时期佛教的兴起,也客观上传播了茶叶。茶成为僧人们不二的饮品选择。很多今天的茶品,就是那会儿佛教,道教最初种植的,比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西湖龙井等等基本属于此类。
茶业的高峰是在唐宋期间,茶叶种植遍布长江,珠江流域,以及部分中原地区。茶的季节,采集,蒸压,制造,品鉴都形成了产业,茶也成为文人墨客最爱的饮品之一。宋代甚至有“斗茶”。元明清时期,人们的种茶,制茶到了巅峰,元代甚至出现了机械制茶。
今天我们对茶的选择,以及饮用,都是沿袭这个历史脉络而来的。
接着喝一口茶,明天再说吧。
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