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她写了篇会理的时光印迹。
乍一看,挺好,洋洋洒洒,图文并茂。可细细看来,问题凸显,尤其作为一篇游记,所有前期的铺垫为的是最后的感悟,感悟错了,这文也就显得不伦不类,仅止炫技罢了。
看她这篇文,应该是事先做了点功课,查阅了些会理资料,所以,当不是急就章。只是,若果时间充裕,为何会犯南辕北辙的观点错漏。
大家请看,她在欣赏了会理的风土人情之后,发出一个感慨:
忽而醍醐灌顶般,读懂了:所谓积淀,历史,文化,都依赖人来体现。人才是特定地域的产物及精神意志的持续。
这点,我不能苟同。作为个体,人确实是情感维系,即如恋乡恋土的根本所系。但作为一个地区,即如会理这般古老的存在,积淀,文化,历史可并不取决于个体的人,作为地方传承,人与物是相互呼应,互作背书的关系。人类的情感,需要通过当地的建筑,风土人情去传递,感触与夯实。
事实上,我们看金豆豆的文也确实这样,围绕着会理的饮食,会理的沧桑建筑,会理的文化古迹来展开画幅,所以,在她洋洋洒洒一长篇下来,旦旦凸显人的个体因素,未免错缪。
再则,她的行文偏好长篇泛滥,这就导致行文主旨不够统一,就如打草,东打一耙,西搂一把,当然,文字就是情绪的体现,是情绪但确实冲淡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有种过犹不及的感觉。
文忌满,过实,过密,过于琐碎。当然,能在旅游期间耗费心力码字分享,这是件雅事,但如果能更精炼些,剔除表面虚荣肤浅的披挂,纯从行感出发,扎实笔端,或许,会更好?
哦了,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