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间可可 于 2024-7-9 12:59 编辑
零基础学诗歌(八)格律诗的对仗
在近体诗中,律绝一般不要求对仗;排律的要求是除首联、尾联外所有的句子都必须对仗;而律诗则限定某些句子对仗。下面我们着重说一说五律、七律的对仗形式。
对仗,是由古体诗和骈文中的对偶句子发展而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到了唐代,由上官仪初步整理、上官婉儿进一步发展,然后与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等这些宫廷诗人一起制定为格律诗的一种规则。
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句叫作首联,第三四句叫作颔联,第五六句称作颈联,第七八句称作尾联。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也就是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律诗的对仗要求有所放松,就是颔联可以不对仗,但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连颈联对仗这一条规则还做不到,那就只能将其排除到格律诗之外去了。
那么我们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应该如何取舍呢?当然是以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就不强求,能保证颈联对仗,达到律诗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可以的。律诗的对仗格式中,只有颈联对仗的应该算作一种变格,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蜂腰对”。就像马蜂的腰部,突然卡紧了,这个比喻很形象。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在格律诗中,还有一种异于常格的对仗形式,就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然后颈联又对仗。也就是一二句对仗,五六句对仗,把原本应该对仗的三四句前移。古人还给这样的对仗格式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偷春格”。意思是春天偷偷的提前到来了。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律诗中对仗句的平仄格式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它仍遵从本诗整体的平仄关系,依然是相对、相粘。对仗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字词关系上,给人一种句式的整齐美,细细玩味,乐趣无穷。对仗也是展示作者才华和文笔的方式。关于对仗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同类词(或短句)相对,二是句式结构相同。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对“落日”,是名词短语相对,“浮”修饰“云”,“落”修饰“日”,都是偏正结构。“游子”对“故人”,也是名词短语相对,“游”修饰“子”,“故”修饰“人”,结构相同。“意”对“情”,名词相对。而“游子意”和“故人情”又形成偏正结构。
格律诗中的对仗,从严谨与否、创作文法两方面区分,又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并肩对、流水对等对仗形式。
(1)工对与宽对
工对在创作上要求严格,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它不仅要同类的词相对,而且要限定在同一小类。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对“望帝”是人名对人名;“晓梦”对“春心”都是思想感情类的短语,“晓”对“春”又都是时间词;“迷”对“托”是动词对动词。这就符合工对的范畴。
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青山”对“秋水”是名词短语相对,而且都是地理类,可以算工整。但“青”是颜色词,“秋”是时间词,就比较宽泛了。看“转”对“日”是动词对名词,比较宽泛,但都作状语,“转”有四周的意思,“日”是每日的意思,也勉强可对。“苍翠”是并列短语,表示颜色,“潺湲”是连绵词,不能分开,两者相对就更加宽泛了。因此这个对仗是宽对。
事实上,在古人诗作中以宽对居多,要想找出几个标准工对是比较难的。这说明,如果对仗要求的太过细密,一来难于写作,二来会限制思想内容的表达。对仗的精神在于结构和语言的整齐美,如果过分执着于物类,落在实处,必然会影响诗歌的艺术性。
(2)借对
借对包括借义对和借音对。借义是利用汉语一字多义的特点形成的对仗,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之二)
诗句里的“寻常”原本表示“普通、常见”的意思,但“寻常”还有一层意思,在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因此在这里还可以用“寻常”表示尺寸的意义来与数词“七十”相对,这就是借义对。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西湖留别》)
在这一联里,“皇”是皇帝之义,本来不能与表示颜色的词“翠”相对,但是“皇”与“黄”同音,这样考虑就可以与“翠”相对了。这是借音对。
(3)并肩对、流水对
在古诗词里,并肩对、流水对比较常见。并肩对简单来说,就是出句、对句没有轻重之分,要么都写景,要么都抒情,在格式上严格相对。流水对相对于并肩对来说,注重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不再是场景、叙事、抒情、肩并肩的对仗。而是从上句写下来,下句接着,整个句法关系像流水一样往下倾泻,但是在字词上又是对仗的。流水对在律诗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根据诗意来安排即可。例如: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就是并肩句,后两句“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就是流水对。你若想看得更远,就得登的更高。这两句诗并不是并行的,而是有先后顺序的。再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组对仗是在时间上的前后承接,叙述诗人的行程,也是流水对。
当律诗中的对仗是流水对的时候,就像巍巍高山中的一眼活泉,会增添整首诗的灵动感。因此,律诗中的中二联,尽量并肩对与流水对搭配使用,让诗歌不但工整还要不失生机。
(4)对仗的禁忌——合掌
在一联诗中,如果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语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那么上下句的意思就会重复,这就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所以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例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此联是用两种不同动物的叫声,来体现以闹衬静的诗意,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这就是合掌。再如: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宋之问《初到黄梅》)
马上即是途中;寒食就在暮春。词义重复,是为合掌。合掌对在唐代诗歌中偶有出现,到了宋代以后这种有碍诗格的弊病引起了诗人们的注意,也就少见了。
(参考资料:《诗词格律》、《诗词写作入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