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楼
水向东流,因地势西高东低。但也有例外,东坡有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东坡被贬黄州所写的词,地点当然是在黄州附近。这词东坡写早了,当年他才四十多,说白发尚早。十多年后,东坡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惠州在岭南,在宋时还是南蛮荒地,故东坡才说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可看作不嫌弃。惠州在东江西岸,城东还有西枝江汇入东江,合流外不远就是惠州西湖,本叫丰湖,因东坡之故才改名西湖。
大城傍江,小城临河,惠州在江边原不出奇,稍有点特别是东江与西枝江,都不向东流。西枝江往北上,东江从东北而来,出了惠州径向西流,在黄浦汇入珠江。东坡惠三年居处都在东江边,日日见江水东来西去,“门前流水尚能西”,当时苏东坡已经五十有七,在古代已是暮年,早生华发,甚至是满头白发了。就是豁达的东坡也有了老死南荒的心理,来时先遣散了家中姬妾,只有朝云不肯离去,万里同行,还有就是幼子过相随。他们来到惠州,就落脚在合江楼。
合江楼在城东两江合流外,合江楼也因此得名。位置好,风景尤佳,两江如练,西湖若画。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是接待朝廷官员的驿馆,通俗说就是高级宾馆。本来东坡贬官身份,是没资格住在合江楼,但太守詹范是苏粉,特意安排其一家入住合江楼,一住就是一年多。
东坡有《寓居合江楼》诗:
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前四句写出了合江楼的美景,二江合处有朱楼,更点明了合江楼的位置与本身特点,很写实。西流白日东流水,却容易让人识会,若非互文,东流水不是向东流,而是指东江,东来而西去。或不如词激昂,长途跋涉后的安逸与随性,依然热爱人间,顽强生活,豁达不减。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与精妙诗文,让合江楼在后世声名大噪,渐有千里东江第一楼之势,明后与广州镇海楼,肇庆阅江楼,合称岭南三大名楼。物换星移几度秋,两江在,西湖在,但东坡不在,就是东坡住过吟过诗的合江楼也在南宋期倒塌。直到明朝知府万迪率军民扩城,在小东门上复建合江楼,合江楼才重显惠州,时为1389年。康熙年间合江楼再次重修,到民初拆城,城墙上的合江楼自然亦被拆。如今见到的合江楼,因原址尽是民居,东移两三百米,在新东桥东岸的江边另筑高台重建,与旧址隔江相望,仍处两江合流处,合江之意得以延续。楼高八层,重檐攒顶,灰瓦白墙红柱,并逐步向上收窄,矗立江畔,确实巍峨。
但个人总觉有点强差人意,让人惆怅。层层灰瓦红柱,但白墙更加显眼,以至古代木结构不彰,当代砖砌感过于明显,古味大减。加之整楼外型并不统一,上三层简洁,下五层繁复,如成两截,略感不协调。还有就是窗太小,不通畅,不宽敞,望之如密室,让人倍感压抑。偏偏又在装修,诸层皆不开放,只能电梯直上顶楼,凭栏四眺。风景应不错,却忘了何所见,除了大雨而黄浊的东江。高楼大厦太多了。且看岭南大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是怎描述合江楼周遭形势吧“东、西二江汇其东,丰、鳄二湖潴其西,而象岭、罗浮前后屏拥,其水大而山雄,境清而气秀,又为岭以东之最胜。”
或者,我们紧记“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就好了。
2024-5-4
[i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