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曹操“乐不思蜀”
查看: 38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操“乐不思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3-9 17: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曹操“乐不思蜀”
                                                           作者:闻所欲闻大杠精

       大家都知道,“乐不思蜀”是刘备儿子刘禅的“名言”,怎么会弄到曹操的头上呢?这是就曹操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心态所言的。什么情况——曹操在打下汉中后,刘备远在荆州,诸葛亮远离成都,蜀中空虚,机会难得,而曹操却不肯立即攻打蜀中,之后退回北方,所以叫“乐不思蜀”也。我们来看看曹操当时是怎么想滴?
       三国时期,曹操打下汉中后,一直未打刘备所占据的蜀中。
       我研究历史一向喜欢解剖历史疑案。以上这个问题好像不算什么历史疑案,因为曹操的行为历史记载的很清楚:没打就是没打。然而曹操为什么不打蜀中?这就有很大讲究了,归结此乃曹操的人心问题。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揣测人心很难,何况是揣测近两千年前狡猾狡猾滴曹操呢?
      而研究三国史的不少现代学者,似乎已经揣摩到了曹操打下汉中后不打蜀中的原因:“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颌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三国志·法正传》
       大多数学者都把法正说曹操的这段话中的“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当成当成曹操不打蜀中的原因。
       这样一来我就有疑问了:你们顺着法正树起来滴“手电光柱”往上爬,纷纷论证曹操内部有多少多少隐患、问题,需要曹操马上回家解决。是这样滴么?我觉得好像不是酱紫滴。
       嗨,既如此,就算把这个问题当个三国历史疑案破一破吧,兼与史学大众们讨教。
       我也研究了曹操打下汉中后不打巴蜀的原因,给出个与众不同的答案:曹操是“乐不思蜀”!
       先撇开“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之论。关于曹操打下汉中后如何面对刘备所占蜀中之地,历史评价有两种是非:
       1,蜀中不能打,曹操不想打蜀中做得对。
       2,蜀中能打,曹操不想打蜀中可惜了。
       我搞出个不同于以上两说的是非来:3,蜀中能打。曹操先是不想打,后想打来不及了。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3-9 18:00 |只看该作者
                                                   一、蜀中能打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颌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在当时、当地,作为非常了解当时战争环境的法正,是曹操对手刘备最厉害的谋主。法正认为曹操打下汉中后不打巴、蜀的原因,并非是曹操没有军事进取心、曹操的军事谋略不强、和曹操攻蜀的军力不足,而是有内部隐患的考量牵制了曹操的军事行动。其中暗示了当时作为己方的蜀军,军力配备、军事布署等方面有很大漏洞,曹操有机可乘。
       以法正的主要当事人身份,认为曹操打下汉中后有能力攻打巴蜀:“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可以说,法正对曹军作战能力的推论,和对当时双方军事态势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权威性在哪儿?在于法正是曹操军事智谋的敌方最主要对手,法正对当时双方军事态势的对比,对曹操的军事能力、进取心和曹操军力的认知,自然比我们更清楚、更清醒!
       再从另一个方面,曹操阵营内部人士的认识,来比较一下法正认知的正确性如何。据史料记载,曹操阵营内部人士对当时双方军事态势的认知,主要有两位跟随曹操征战汉中的军事谋略高手的论证。
       一位是号称“刚断英特”的司马懿。在曹操拿下汉中后,立即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之说,点出了刘备蜀国当时的两个关键战略弱点:1,人心所向:刘备使诈迫降刘璋,蜀人未附。2,军事布署漏洞:由于孙权不满刘备取益州而讨要荆州,刘备不还,孙权突然发动进攻,于是刘备匆忙带领蜀军主力与孙权远争江陵,造成家里防御薄弱。
       另一位是被称为“独见以尽其机”的战略鬼才、曹操心腹刘晔。他也在曹操拿下汉中后,马上鼓动曹操说:“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三国志·刘晔传》
       刘晔之说,七拐八弯,又是历史回顾,又是战争预测,又是因果得失:1、明公征战能力威震天下。2、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蜀可传檄而定。3、敌人措手不及:得蜀日浅,蜀人未恃。刘备远在江陵,有度而迟。4、若小缓之,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5、今日不及时攻蜀,后患无穷。
       以上曹营两位重要智谋人士对当时双方军事态势的分析,如做为“说明书”,“粘”在法正的说辞之前或之后,可以作为法正对当时魏蜀双方军事态势认知的详细论证或详细解释,——敌对双方谋主对当时双方军事战略态势——“英雄所见略同”!
       然而曹操竟不同意打蜀:“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邪!”《晋书·宣帝纪》。这好像把曹操看扁了,曹操是什么人,为什么不和双方谋主英雄所见略同?许多史学家认为还是法正说得对:曹操“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就是说,曹操患得患失,考虑长期在外征战,内部政局不稳,逼使曹操“身遽北还”,而“不因此势以图巴、蜀”,并非是曹操“智不逮而力不足也”。
       我是不同意法正所说曹操不打蜀中的原因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说事的优点——知道“事前诸葛亮”法正所不知道的——当时发生在曹营的有关重要事情。
       为什么曹操有进取心、有能力、有机会打蜀而不打呢?因无曹营当时的内幕消息,法正两年以后都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揣测、推论曹操的心思是在征战蜀地这一事外:“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一个“必”字,说明法正考虑了其它种种可能性都不重要,只有这个解释才是曹操能打而不打蜀中的唯一原因:曹操预测内部将要发生不利于己的重大事情,所以急于要赶回家去处理。
       就我们“事后诸葛亮”知其然,而法正这个“事前诸葛亮”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
       1、有曹营的两位谋略高手当时紧急劝说曹操攻蜀:……,比法正认为的曹操“降张鲁,定汉中”而攻蜀的时间还要更早三四个月;因为曹操降张鲁,定汉中的时间还在曹操拿下汉中以后三四个月的时间。
       2、更有两段史料,记载当时曹操的心理变化,而法正一无所知:
       2-(1),曹操拿下汉中后,面对司马懿、刘晔的劝说,叹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邪!”
       2-(2),“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裴注·三国志·刘晔传》
       正是1、2-(1)、2-(2)这三段法正或许到死也不知道的曹营内部情况的史料记载,把曹操当时的矛盾心理暴露出来,使我们“事后诸葛亮”能够有根有据地了解曹操当时的心理活动变化。而法正这个“事前诸葛亮”,只能从曹操作为对手的地位、角度去揣摩推测曹操当时的心理活动。如法正当时也知道这些事,怕是一定要重新考虑他对刘备的说辞。
       从史料中我们知道,曹操当时的心理状态是: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3-9 18:00 |只看该作者
                                                二、先是不想打
       正好是二。二的意思大家明白,有点搞笑。曹操先是不想打,有点“二”。二,在这里是指:临事而惧,不知所措。不是指随心所欲,更不是指二五郎当。
       诸葛亮曾在街亭之战后,说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变化,临事而惧,不知所措。那是诸葛亮战争经验不足和用人水平不够,因此失败造成的。而曹操身经百战,现在又是战胜者且又面对大好战机,怎么会临事而惧,不知所措呢?这种临事而惧的心理,与上述不同,而是这个道理:“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曹操是一时中了这个彩头。这一说,就说到文章题目了:曹操“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一词,向来是和刘备之子刘禅“粘”在一起滴,是刘禅的“专用语言”,怎么你把“乐不思蜀”的“膏药贴”从刘禅身上撕下来“粘”到曹操身上呢,这不是张冠李戴吗?不是啊,刘禅的乐不思蜀主要是生活心态问题,他乐见眼前的安逸生活,给人印象似乎是忘掉了他过去的社会地位。曹操的乐不思蜀与此大不同,曹操的乐不思蜀是社会心态问题,具体滴说是军事心理问题,我只是借用刘禅的“膏药贴”来说明曹操当时的军事心理状态,只因曹操在打下汉中时说过:“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邪!”。这就是本文的关键论点,此论一通,曹操打下汉中以后为什么不打蜀中的原因,就好像更接近历史真相了。
       曹操为什么会“二”?话要从头说起。
       1,首先,曹操为什么要打汉中呢?
       曹操早就想打汉中的张鲁,一直没有腾出手来。曹操自从击垮马超韩遂,北方威胁解除,又南方暂无威胁,便“吃柿子捡软的捏”,趁机进军汉中,似可三得利:(1)、吃个“软柿子”扩大地盘。(2)、为关中、陇右增加屏障。(3)、可以从北面窥伺蜀地。
    而把取得汉中作为关中、陇右的屏障——屏蔽刘备对关中、陇右的军事威胁,是曹操此次攻击张鲁的重点目的。这从曹操当时的言论中可以推论出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邪!”。曹操说“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是反其原意而用典故!——抬出距离很远、早已占据了的陇右之地,而不把脚下刚刚打下的汉中喜事抬出来,说明曹操过于看重汉中作为关中、陇右等魏国北方要地的屏障作用,而未及时反应过来此时若从汉中攻蜀,有因“天时”赐予的特殊战略机会。这就为曹操的“二”提供了原始考量的根由。
       2,曹操是怎样打下汉中的?
       《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
       《魏名臣奏》载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卫,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世语》说:“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遇,祚等多鸣鼓角会卫。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
       从以上史料得知,曹操在打汉中的数日之内,悲、喜交加:先,以为“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汉中指日可下;后,张卫“一盆冷水”浇曹操从头到脚,曹操扭头就走;再,“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曹操一回头,大喜过望!
       一般攻城夺关,得手需要数月以至半年、一年以上时间。而这寥寥数日内,形势变化得如同天上掉馅饼!这令人大起大落的情绪,反复折磨得曹操能不“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成语说“福兮祸所伏”,那意思是好事也折磨人的神经,或许有可能变成坏事。
       3,打下汉中后又是什么军事形势?
       前面掉下的汉中“意大利披萨大馅饼”才到嘴,还没来得及“消化”完(张鲁逃走),司马懿、刘晔又告诉曹操:看天相,紧接着又有一款更大的“意大利披萨大馅饼”要从天而降:“复欲得蜀”!
       活活,这就像摸奖分分钟连中头彩,独一无二!摆在哪个人身上能不“二”?哪里顾得马上去领奖呢?当然是先把被子蒙住头,擦掉喜极而泣的眼泪再说。
       天上刚刚掉下汉中这块“大馅饼”,已经使人喜出望外,接着又来一块更大的!曹操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喜极而泣,热泪奔流:“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邪”!曹操“蒙住被子”:“乐不思蜀”……
       当然,曹操并非真滴一点不想好事:如“复欲得蜀”,这款“意大利披萨大馅饼”也不是好“捣”的,自己的“竹竿”够不够长?家里人同意吗?……得好好研究研究、研究研究……。
       司马懿、刘晔立即又劝告曹操,不能再研究下去了,战机稍纵即逝,今天就要研究决定“吃不吃”这款“意大利披萨大馅饼”:“此机不可失也”、“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若小缓之,……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一时不悟,还是想研究研究、研究研究再说……。生理、心理学认为,人在没有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面前的反应,有怔住、愣住、不相信眼前的事情、不知所措、重复性地反复确认……等等。这种应激反应需要一定大脑空间的缓存、一定时间的缓冲,才能恢复正常思维状态。
       曹操一直研究到“咀嚼”汉中这块“大馅饼”的第七日,有蜀国不服刘备管教而逃来汉中的投降者,说蜀中真是一款“意大利大披萨”哦:“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曹操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那刘备手下并非铁板一块,刘备刚刚以诈力取蜀,蜀人内心不服的大有人在啊。连孙权都心酸呕醋不服,且把刘备引走了,刘备离成都比吾离成都距离还要远,蜀中确如真馅饼!
       曹操觉得不能再研究下去了,人要真走大运,连中头奖也不是不可能!曹操立刻准备捣击蜀中这块更大“馅饼”了。不过曹操没忘了和鬼才心腹刘晔商榷,“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刘晔说: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3-9 18:01 |只看该作者
                                           三、想打来不及了
       “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呀,一瓢凉水浇下来。这太令人丧气了,才过了七天,怎么这款“意大利大披萨”就飞走了呢?曹操虽然后悔,心中不平,然却像触动了什么心思,再也没说什么——史料没有曹操的回应,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因此,现有关于刘备蜀中情况和曹操当时心理评价的两种是非:
       1,蜀中不能打,曹操不想打做得对。
       我认为这种揣测猜得不对。史料明明有记载曹操醒悟后想打蜀中:“今尚可击不?”,怎么是不想打呢?是有人阻止他打:“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操先是怎么想的是一回事,后来做得对不对是另一回事。
       而且,说蜀中不能打也不对。司马懿、刘晔说能打你们不听,法正说能打你们也不听?你们比司马懿、刘晔这俩“酒囊饭袋?”更有军事水平算我服。有比法正还更知蜀方当时军情、比法正还有能耐?反正我是听法正的,顺便也听司马懿、刘晔的,能打!
       2,曹操不想打可惜。
       这个说法虽有道理,但没弄清曹操开始不想打的真正心理原因是面对从天而降的第二款“大馅饼”,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邪!”,等到想打已经来不及了,不可惜。所以这个说法也有不少差池。
       我搞的是非是酱紫滴:
       3,蜀中能打。曹操先是不想打,后想打来不及了。
       这就根据史料,比较准确地揣摩出曹操的心理了。这个更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学行为方式。将生理、心理学原理引入历史研究,这是我的第一次重要实践。有专业学习生理学、心理学的网友们,看看我的结论是否有错误?如认为有错则希望不吝赐教,请给予指正。
       自笑,嘿嘿。史料本身就讲得清清楚楚:曹操先是不同意司马懿、刘晔之说,不想打蜀,后又想打,问刘晔,刘晔说来不及了。你贪天功为己有,说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不过是照史料依样画葫芦罢了,简单,简单。
       既然前面无人照此葫芦画瓢,那我照葫芦画瓢也算是第一个吧?哈哈。并且照葫芦画瓢,瓢要画得象葫芦才行。或许有人认为此葫芦本身就长错了呢?以为法正的葫芦:曹操“必将内有忧逼故耳”,所以“身遽北还”才是长对了呢?或还有长得更好看的其它葫芦呢?因此向大家讨教。
       说到现在,有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邪!”,有司马懿、刘晔、法正认为曹操能打,连曹操也在醒悟后想打,论证曹操“乐不思蜀”心理的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这里有个纠结,这样认为的大有人在:能打就能打,不能打就不能打,什么第一天能打,七天以后就不能打了,哪有这回事!
       这就要讲讲魏蜀双方当时军事态势的特殊性了,否则本文就会被人诟病:七天以后就不能打了,胡说,照葫芦画瓢画错了!
       既然曹操没有实际打蜀,我们也只能从战略方面考量一下魏、蜀双方当时的军事态势利弊。如还要给曹操出什么攻蜀的战术点子,又给刘备出什么防御曹操的路子,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不谈。这里有一个好似盲点的具体问题,就是曹操打下汉中后当日与七日之内所发生的事情。这是审结本案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北上伐魏,喊了一年以后才动手,照样使得魏国措手不及。而曹操如南下打蜀,一日之内便要做出战略决策,拖到七日敌人便可“小定”,大大增加了进军失败的风险。兵马未动,七日之内便决定了一场战争的战略对局胜负天平倾向于谁,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很少见的,具有特殊性。
       诸葛亮北伐有双方当时的特殊性;曹操南伐蜀也有双方当时的特殊性。可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这一历史辨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活的灵魂(分析对错是另一回事,方法的正确性是我们准确认识事物的主观前提)。一切概然性、常识性甚至是逻辑性的思考方式,都不如“具体事物具体分析”这个辩证法的方法管用。在自然界和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合常识性、逻辑性、一般思维方式规律的具体事物比比皆是。而要在历史研究中认识非同一般规律的具体事物,就是靠依托史料、甄别史料的“具体分析法”,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历史真相。
       在此仅就考量曹操打下汉中后当日与七日之内所发生的事情。思虑过远,则种种不定因素太多,易于进入“巧妇难为无米(没有史料证明)之炊”的状态。
       先把一段重要的史料甄别清楚方好论证后面:
       “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裴注·三国志·刘晔传》
       这个蜀降者是什么人?无从查考。然而可以推定的是:此人是蜀人,不服刘备管教,不愿做刘备的臣民。废话,这不是一看便知么。一看便知也要说清楚,才好考证以下。而由此能考证、推论的是:
       1,说明曹操攻打汉中,大敌当前,而刘备之蜀没有准备曹操攻蜀,关卡松懈,此人才能从蜀地逃逸到汉中曹操之处。
       2,说明正合司马懿、刘晔的战略判断,有不少蜀人不愿做刘备的臣民、不愿为刘备效忠:“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
       3,蜀降者所说“备虽斩之”的“备”是刘备么?这有几说:
       3-[1],从曹操拿下汉中的消息由蜀驿站传到蜀中,如这人是从蜀中来,到这人再从蜀中赶到汉中投降,绝不止七日。说明蜀降者说“备虽斩之”是老早老早以前的事情。很可能说得是刘备夺取成都以后,蜀人道义不服的事情。而蜀降者为避祸向北走,于曹操打下汉中后到达汉中。有史料记载:成都“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三国志·刘二牧传》。此为蜀降者所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的证明。
       3-[2],如这人是在蜀前线投降曹操的,则曹操拿下汉中的消息传到蜀中,“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的消息再传到蜀降者耳朵,蜀降者再到汉中哪能在七日内?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而且“备”字也不是指刘备本人,只能是刘备的手下人。因为此时有许多史料证明刘备还远在江陵。七日内,刘备只能刚刚接到前线所传曹操拿下汉中消息的最快檄文,还没有跟孙权讲和。
       这一史料的甄别,大体证明了两件事:
       一是人心所向,蜀人未附。
       曹操征伐张鲁,自开战数日内就拿下汉中,可称之为急胜!别说刘备,这是连曹操自己也没想到的事。曹操凭借“威震天下”之势,十万兵将,力度之强,使张鲁、张卫的部队成了惊弓之鸟,一再自误而溃败。而蜀人则为“二惊弓之鸟”:一惊于刘备使诈迫降刘璋,蜀人道义上不服在前;二惊于曹操强势进军汉中,遽胜张鲁在后,蜀人即将面临接踵而来的兵祸连连。所以法正有“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之说;司马懿有“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之说;刘晔有“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之说。敌对双方谋主对双方当时的军事态势的推论和判断,所见略同!
       二是刘备与其军队主力远在江陵,后方蜀军军事防线布署有重大漏洞。
       无巧不成史,在曹操征伐张鲁之前不久,由于孙权不满刘备诈取益州而不还荆州,愤愤然道:“猾虏乃敢挟诈”!于是“勾引”刘备与其军队主力远赴江陵:“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三国志·鲁肃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因此,刘备“捕蝉”去往江陵,身后暴露的弱点被曹操俩“黄雀”谋主看在眼里。司马懿、刘晔皆判断,曹操如立即进兵蜀中,前期主要是与蜀人作战。此时面对的蜀军队,主要是原刘璋的蜀人部队。由此拟定的针对性战略进攻方针,是以政治攻心于前,军事攻关于后。司马懿说:“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刘晔说得更具体:“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随时可见,曹军能以朝廷、国家的檄文,慰惩、赏罚蜀人降与不降者。“传檄”不是寻常政治性诏书一类的大话、空话连篇,而是“胡萝卜加大棒”,有封官加爵的实质性好处。比如对此时逃走尚未投降的张鲁,以朝廷官衔、爵位、俸禄许之。张鲁逃走时把府库“封金挂印”留给曹操而不坚壁清野,本来就不想与曹操代表的朝廷对抗到底。
       据刘晔的“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推论,曹操军队主力的指向,是由关卡居多的金牛大道进军,距成都最近。进军三巴方向,小路蜿蜒曲折难走,至多是一支用以侧面威胁、牵制荆州与益州联系的钳制性部队。剑阁关为金牛道第一天险关卡。汉中曹军以骑兵(加载攻坚步军所乘车马)部队,超越无险可恃的数关(留给后续部队争夺),急进到达剑阁关只在数日以内。
       (在此数年之后刘备反攻汉中,曾有曹操战将徐晃,征战类似剑阁关之险的马鸣阁道取胜:“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三国志·徐晃传》。说明曹军兵将有能力征战天险。征服剑阁关后进军成都,蜀方无天险可守。退一步讲,如进军成都不利,退守剑阁关也为汉中增加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使刘备后来难以迅速进犯汉中。)
       成都得知曹操占领汉中最快也要2-3日,而若要知晓曹操进攻成都则更要延时,来不及传檄部队增援前线关卡。把握战略时机就在数日以内,刘晔说“若小缓之,……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正是指这一战略时机急务。
       曹操每研究研究一天,战略时机便逝去一天,曹操一直研究到七日后蜀降者来证明可打,使刘晔所说“若小缓之”成为现实,骑兵再到剑阁,则距离拿下汉中时差有十数日。蜀中刘备手下诸葛亮等人如采取紧急措施,不断传檄抚慰兵民、增兵金牛道,进军成都的阻力、风险则骤然增大,“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刘备军队主力因此能够及时赶回成都的可能性也增大很多。刘晔策敌,知难而退:“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操后悔,吱声不得:“意大利大披萨”一闪而过。
       当然,即使七日后刘晔说“未可击也”,曹操也能攻蜀一试。或是刘晔见曹操仍未真正下决心一战,所以拦阻?或是曹操真滴老了:老骥伏枥,志已不在千里?无语。
       概括曹操南伐蜀的特殊性:一日战略七日休!
       然而法正揣摩的曹操不打蜀中的原因还没有解决。法正树起来的“必将内有忧逼故耳”滴“手电光柱”上还贴着许多顺杆爬的文章没有处理呢。现在我就把: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3-9 18:01 |只看该作者
                                 四、法正的“手电筒”灭了
       我们研究历史,不但要搞清记载的历史事件内容的特殊性;而且要搞清历史事件的一系列记载者的特殊性;最后还要搞清现代人所在的特殊性:“事后诸葛亮”的身份!
       我们知道的,史料中人物、史料记载者或许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史料中人物、史料记载者或许有知道……。——引自本人文章《史料里的“地雷战”》。我也有自己的“理论部门”支持了?以后要把自己发现、发明的理论性质的东西,系统总结一下,存而备用,与网友们共享。此论就叫个“历史知情论”吧,这可是我的理论小发明哦?有人来证明介不是我滴发明,已经有人先说了——我就自己抽自己!
       在曹操“乐不思蜀”事件中:史料记载者和“事后诸葛亮”的我们知道曹营当时发生的争议情况,而法正或临死都不知道;“事前诸葛亮”法正知道的当时成都到汉中一线的蜀军部署漏洞情况,我们“事后诸葛亮”却至今都不知其然。
       曹操拿下汉中时,曹操谋士刘晔不知道诸葛亮、关羽、张飞的位置在哪里,所以自己吓唬自己,甚至把曹操都唬得一楞一楞滴,刘晔说:“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而我们和法正都知道当时这三人位置在哪:
       1、关羽当时下益阳拒吴,赴鲁肃的“单刀会”去了:“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三国志·先主传》。
       2、张飞、马超都给刘备带走,去了江陵公安:“山阳公载记曰:(马)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三国志·马超传》。《山阳公》记载的是刘备、关羽、张飞、马超在公安时的情况(论证从略)。
       3、诸葛亮当时远离成都,他到了成都以南偏东、距成都有500里开外的江阳水路要道,为刘备主力去江陵欲揍孙权而足食足兵、补充“弹药”去了:“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元和郡县图志》。
       由于刘晔不知道以上之事,以为诸葛亮一直坐镇成都盯着汉中情况,关羽、张飞很快就到,所以七天以后便不赞成曹操攻蜀。曹操要当时就知道以上之事,怕是拿下汉中后一步不停就打过去了。
       建安二十年七月,刘晔不知道的以上之事,法正当时都知道;而我们知道曹营当时发生的情况:有司马懿、刘晔力劝曹操攻蜀的情况、曹操“乐不思蜀”的情况、蜀人泄密蜀中民心的情况、曹操思想反复的情况等等,建安二十二年的法正却一无所知!因此才有法正的说辞:“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颌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这个“必将内有忧逼故耳”是什么危急事情逼使曹操要立刻回家亲自处理?
       从建安二十年曹操回到朝廷至二十二年法正说曹,《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曹操回家称魏王后,又去打孙权去了,打得没啥大效果又退回去了。称魏王什么时候不能进行?家里有个屁的急事,曹操是“丢掉西瓜去拣芝麻”!
       法正作为“读者”,看了我的文章以后,改口了:
       因主公刘备帅军众远赴江陵,吾军自汉中至成都一线兵力甚少。曹操在此军势对他极有利时为何不进军巴蜀?吾百思不得其解!推来推去,吾以为曹操必是虑及“内有忧逼”,故耳不进巴蜀。……原来如此!早知曹营内议之情,吾绝不给主公说曹操“必将内有忧逼故耳”!想想后怕,幸事、幸事,主公鸿运当头故耳……
       得,法正的“手电筒”灭了,法正滴“手电光柱”上贴着的以“内有忧逼”为根据的文章一齐掉下来了。
      而且,曹操很快拿下阳平关进入汉中南郑,一直到张鲁投降,中间隔有三四个月时间。如果是“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他应当赶快收降了张鲁,立即回家解决“忧逼”问题,曹操在汉中磨磨蹭蹭想干什么呢?原来,曹操虽然没有听司马懿和刘晔的话立即进攻巴蜀,却仍然想着糊涂心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刘备不是去江陵跟孙权争夺荆州了嘛?只要他俩打起来,兵势一交不得骤解,吾这里就立即进攻巴蜀!为此必需把张鲁留作“幌子”遮一遮刘备的视线。马上把张鲁拿下,刘备不就直接看见我了?怕我进攻他老巢,刘备还会与孙权干仗吗?狡猾的曹操!

       每件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曹操本来是比刘备的“有度而迟”强很多,但比之司马懿的“刚断英特”,刘晔的“独见以尽其机”,法正的“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在如此短时间而急切需要独断力的大事情上还稍显欠缺。曹操“今不取,必为后忧”的恶果三年后就显出来了:曹操为他人作嫁衣裳,得来汉中反被刘备抢走。
       关于曹操“乐不思蜀”的心理分析,到此结束。

续完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3-9 18:02 |只看该作者
      有一位叫@杰赛尔 滴不知是mm还是dd的人,说我文章:
      【【几乎全部观点,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了,不新鲜。但是呢,看着某人血往上涌意气风发喋喋不休的扯,还郑重其事的签上自己的名字,给人一种众人皆醉俺独醒,本人开天辟地的发现和研究了三国历史并提出本人的独到观点的错觉,有点可笑。
      这些观点太多的人早就提出并给出解读,这人不过是多搜索了一下相关内容,整合重写一遍而已,完全没必要签上自己的名字。】】
      请介位不知是mm还是dd的人,你把别人同类议题与我相同观点的文章拿来比较,如果他滴文章观点内容与我基本雷同,发表在我之先,我就把本文撕了!我的其它文章也一样:如有雷同文章、发表时间在先——撕!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3-10 07:08 |只看该作者



不同意。

曹操起初想打,所以拥兵进攻张鲁;
及亲临前线,很快萌生退意,不想打;
意外获得阳平关后,还是不想打。

以上是真实心理。因为:

曹操占领阳平关纯出于侥幸。然而用兵可以用奇兵可以用险,最不能用侥幸。即使侥幸成功一次,也不能再图第二次。

曹操进攻汉中,三十万大军吃的不是军粮,而“就民麦”。就民麦而用兵,这有季节性,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出兵。。。侥幸夺取阳平关以后,曹魏还是没有解决粮草的后勤供应。。。。曹操熟读孙子兵法,曾亲自逐条注释,当然知道无法  因粮于敌。

曹魏用兵是大军团作战模式,巴蜀是山林之地,最适合打游击战。曹魏军队不愁攻城掠地拔寨,最怕打游击。北方军马,在阴雨瘴气的山林里跟南蛮子捉猫猫,会急死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3-10 10:41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0 07:08
不同意。

曹操起初想打,所以拥兵进攻张鲁;

【曹操占领阳平关纯出于侥幸。然而用兵可以用奇兵可以用险,最不能用侥幸。即使侥幸成功一次,也不能再图第二次。】
      曹操占领汉中出于侥幸,文章里已经讲了。曹操感觉侥幸不想再打蜀中文章也讲了。文章结论是:
      “每件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曹操本来是比刘备的“有度而迟”强很多,但比之司马懿的“刚断英特”,刘晔的“独见以尽其机”,法正的“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在如此短时间而急切需要独断力的大事情上还稍显欠缺。曹操“今不取,必为后忧”的恶果三年后就显出来了:曹操为他人作嫁衣裳,得来汉中反被刘备抢走。”
      这个结论之前没有历史研究者提出,更没有人证明。

【曹操进攻汉中,三十万大军吃的不是军粮,而“就民麦”。就民麦而用兵,这有季节性,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出兵。。。侥幸夺取阳平关以后,曹魏还是没有解决粮草的后勤供应。。。。曹操熟读孙子兵法,曾亲自逐条注释,当然知道无法  因粮于敌。】
      张鲁在汉中N年,号称天府之国,张鲁临走把府库留给曹操,没有坚壁清野,存粮足够。你看法正说曹操不进攻的原因是家里有事,司马懿、刘晔也没有顾虑粮草不续。
      倒是刘备下荆州粮草不续,诸葛亮到江阳筹粮,不在成都。

【曹魏用兵是大军团作战模式,巴蜀是山林之地,最适合打游击战。曹魏军队不愁攻城掠地拔寨,最怕打游击。北方军马,在阴雨瘴气的山林里跟南蛮子捉猫猫,会急死的。】
       刘备跑路荆州,来回成都比曹操从汉中到成都即远又难走,曹操顺金牛大道不打游击战,只打攻坚战、破关战。还有诏书战(封官加爵)。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3-10 11:36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3-10 10:41
【曹操占领阳平关纯出于侥幸。然而用兵可以用奇兵可以用险,最不能用侥幸。即使侥幸成功一次,也不能再图 ...





“刘备跑路荆州,来回成都比曹操从汉中到成都即远又难走,曹操顺金牛大道不打游击战,只打攻坚战、破关战。”




打不打游击战不是曹操说了算,而是南方的地形决定了没办法大军团作战。一个山隘,容不下马队。密林里没法跑马。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3-10 11:41 |只看该作者



论兵,归根到底是论人。

人要吃粮

人怕死

人的身体有不能承受之重

得把这些最基本的限度算清楚,有保证,然后才能忽悠起军人立功的欲望:

人爱立功升官发财


……看看那些支持魏延计的人,都是只虑胜,不虑败。。。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3-10 12:01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0 11:36
“刘备跑路荆州,来回成都比曹操从汉中到成都即远又难走,曹操顺金牛大道不打游击战,只打攻坚战 ...

那是金牛大道,不穿越密林。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3-10 12:03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0 11:41
论兵,归根到底是论人。

人要吃粮

这个打成都没有风险,打不动返回汉中吃饭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3-10 12:30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3-10 12:01
那是金牛大道,不穿越密林。




什么金牛道马鸣道的,只要是条道儿,不在林谷,就在河谷,最易冬遭火攻,夏遭水攻,四季遭滚木礌石。


三国时代,出了襄阳,都是山林。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3-10 13:14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0 12:30
什么金牛道马鸣道的,只要是条道儿,不在林谷,就在河谷,最易冬遭火攻,夏遭水攻,四季遭滚木礌石 ...

你看过司马懿速度擒孟达吗?一路纵队改成四路纵队。什么金牛道马鸣道的,只要是条道儿,不在林谷,就在河谷,司马懿两路还是三路掉进河谷啦,还是窜入密林绕不出来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