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史料里的“地雷战”
查看: 507|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里的“地雷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3-9 1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史料里的“地雷战”
                                              《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的姐妹篇
                                                               作者:闻所欲闻

      历史文字记载,因记载者的身份、地位、观点、水平、专业、欲望、先入后入、承启、选择、政治环境松紧、时代阶段等等等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缺失、缺省、忽略、角度、漏记、颠倒、隐讳、反说、暗指、垒错、模棱、粗细、矛盾、浅识浅论、偏识错识之类的状态。
      以上的历史记载形态中,缺失与无知有关;缺省是认为顺理成章;角度是依身份地位观察;漏记是疏忽;颠倒的是时间;隐讳是政治或道、规顾虑;反说是因直言有风险;暗指是启迪有心人;垒错是文字抄错、内容认错;浅识浅论是个人水平;矛盾是逻辑错误;模棱是逻辑混乱;粗细是详略程度;偏识错识有世界观与人生观之别。若细找,还能找到史料的数十种缺陷,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造成的,更有主、客观因素的混杂而造成的状态。
      所以,历史记载以其性质,属于人对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记忆加认识,而不是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本身。所谓经典记载同样如此!

      那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史料有着种种缺陷,我们就不能从史料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了吗?当然能。当然能不是说能还原成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说还原成更接近、和越来越接近于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历史真相(“历史真相”一词不当客观历史存在、实在讲。只能当成更接近于客观历史存在、实在的人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而我们的精神又能够接近它、认识它。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世界观、方法论依据。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真相”,只能是指更接近于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人的认识,而不是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本身。

      任何史料都有着种种缺陷,且不是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本身,然而却是我们认识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桥梁。只有通过史料(包括考古所得)这一座座由主观“此岸”达到客观“彼岸”的桥梁,才能使我们得到更接近于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历史真相。桥梁不正,可以修补;史料缺陷,可以纠正!而没有史料的桥梁作用,历史研究只能通往文学艺术的”心证“,和宗教、权力控制的“彼岸”!

      然而,趴在有着种种缺陷的史料文字上用放大镜看,反复训诂、连接史料文字、段落之间的含意,是看不出历史真相的,这只是历史记载的历史现象,并且或多或少包含着种种错误记述。要动脑筋思考的,不仅仅是思考史料文字本身的含意,而是思考通过史料文字中,间接发散出来的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信息。再由史料文字中发出的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间接信息”,间接地(通过历史记载)思考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思考客观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处于历史发展过程的片段性;思考客观历史事实、 历史事件具有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思考每一客观历史事实、历史事件都具有的自身特殊性。

      这样思考以后,便好解决对于某个客观历史事实或客观历史事件的人文记载的准确认识了,认清这个历史记载史料与其它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联接关系。以便决定对于这段史料进行直接使用,或重新解释,或纠其错、破而立。——这被归于“史料甄别方法”,甄别史料是否符合客观史实。
      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三国史话》里说:“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这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座右铭。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3-9 11:01 |只看该作者
      历史记载、历史评论,是人们“接近”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让人把它们当做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
      史料如同我们耳鼻口眼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记录,当不得客观事实讲;史料作为对客观历史的“间接信息”载体来使用,包含着——使用、解释、纠错的综合性质。
      历史研究则是——依据史料的真实性、逻辑性、合理性而认识客观历史的过程。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一切不具备客观历史过程真实性、逻辑性、合理性的记载、解释、评价,都应被纠正,从而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更接近、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历史真相。
      以上是我怎样认识史料、如何研究历史的一小部分理论思路,奉献给大家,也与本文具有指导性的内在联系。

      言归正传,本文既是《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的姐妹篇,则是依据前文、而又对于前文的进一步解释。
      先给出《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认识《魏略》这段史料的关键,我认为有两处:
      一是史料具有所述历史过程的重要缺失,人物因果关系不明。
      二是记载者和评论者身份、地位的差别与变化的强烈误导性。

                                   一、史料中的人物客观因果关系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
      这段开场白,只是解释诸葛亮因为曹操将要打来,而刘表却麻木不仁,诸葛亮为刘备和荆州的防御着想,主动来樊城面见刘备。而此时诸葛亮与刘备之前是什么关系?这一段文字毫无解释。
      逻辑上,如果我们不知道诸葛亮与刘备之前是什么关系,不会马上认为诸葛亮这是第一次见刘备,最多推测一下:这是诸葛亮第几次见刘备?然而,我们不仅主观上有“先入为主之论”,历史的客观上亦有“先入为主之事”!

      客观历史是一种过程。说到过程,自然就有先有后。鸡,若指这一只鸡以后的事,则先有鸡后有蛋;蛋,若指那一个蛋以后怎样,则先有蛋后有鸡。
      若不具体指这、指那,也不具体说前说后,只是抽象地说鸡说蛋,则似算命先生说“父在母先亡”,怎么说都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史料中,“鸡说”、“蛋说”、抽象的“鸡、蛋同说”,比比皆是。
      怎样使抽象的、模糊的“鸡、蛋同说”的“模糊分辨率”,转换为具体的、“清晰分辨率”的“鸡说”或“蛋说”?认识程序是:先观“先入为主之事”,后谈“先入为主之论”。这就是从“先有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到“之后我们的思维、精神又能够接近它、认识它”。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性质彻底搞清楚,然后才能考虑对于它的认识、评价。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3-9 11:01 |只看该作者
      那么,“这是诸葛亮第几次见刘备”?——得返看史料中诸葛亮的“客观历史过程”:诸葛亮在到樊城之前的史料就必需登场了。
      如史料中“无”诸葛亮到樊城之前和刘备之间关系的前因过程,只有《魏略》这一段史料出现,自然我们无法推测这是诸葛亮第几次见刘备,则“先入为主”,我们自然当,且仅当这是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
      因为史料中“有”诸葛亮到樊城之前和刘备之间产生关系的前因过程,主要起因是史料“三顾茅庐”的存在。则有按思维逻辑分析论证规则联结史料“三顾茅庐”和史料“亮北行见备”,产生四种逻辑推断。
      四种逻辑推断按史料记载内容的时间论:
      1,如史料《三国志》的前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三顾茅庐”为真,史料《魏略》的后记载“亮北行见备”为假,则:是刘备先找诸葛亮,不是诸葛亮先找刘备。
      2,史料《三国志》的前记载“三顾茅庐”为假,史料《魏略》的后记载“亮北行见备”为真,则:不是刘备先找诸葛亮,是诸葛亮先找见刘备。
      3,前史料为真,后史料也真。其中:
      3-[1],假设《魏略》的史料记载“亮北行见备”过程,先于《三国志》的史料记载“三顾茅庐”过程,则:是诸葛亮先找刘备,而刘备后找诸葛亮。
      3-[2],假设《三国志》的史料记载“三顾茅庐”的过程,先于《魏略》的史料记载“亮北行见备”过程,则: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而诸葛亮后见刘备。
      4,前史料为假,后史料也假。则:既无诸葛亮先找刘备,也无刘备先找诸葛亮。《魏略》的史料和《三国志》的史料都是假的。
      第4项逻辑推断,因为没有证明两段史料都为假的材料,可以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皆是人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但需要建立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上。两种倾向会破坏人的正确思维:一种是建立在虚假事实或根本没有事实基础的逻辑思考;另一种是不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科学规范思考问题。本文的逻辑分析即避免了这两种倾向。)

      看看前3种逻辑性推理、论证和假说。
      包括史学家、历史爱好者的史学大众,有许许多多对于逻辑推断1、2,和逻辑推断3中之3-[1]项的研究探讨文章。而在我之前,无一人有对于逻辑推断3中的3-[2]项有深入研究认识!
      3-[2]项的推理、假说既然符合思维形式逻辑规则,而且非常容易被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想到,那么多历史学者、历史爱好者却没有人探讨研究。是什么原因?是丢掉了人的大脑“计算机”的正常程序:先观察客观事实,后谈论主观认识!

      在对诸葛亮、刘备到樊城之前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细节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之前,即使在樊城有客观事实表现,随时都会被主观上“先入为主之论”所遮蔽。比如被裴松之的评论:“臣松之以为……则非亮先诣备,明矣。……”所误导。
      这就是说,现代人对《魏略》史料逻辑推断3-[2]项的研究注意力,被(包括《魏略》史料第一记述人、鱼豢、裴松之、罗贯中等)一连串古人的“先入为主之论”所遮蔽、引开、误导,在思维逻辑上对于本案的考证研究范围中,已经排除了3-[2]项,只剩下对于1、2、3-[1]项的研究认识了!
      许多人,特别是专家学者,几乎都学过形式逻辑学,更有对辩证逻辑(辩证法)有所研究的学者。但理论与实践是有区别滴,会谈论和会应用常常脱节。本文力图不光说明逻辑思考该当如何,还在逻辑运用于历史研究上下功夫!其余我的历史文章一般般是不会把文章逻辑思考的步骤写出来的,其他人也一样。更有不知道自己说话的逻辑错误而频频出错的人。这篇文章就是把我写《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的逻辑思路写给大家参考。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3-9 11:02 |只看该作者
      裴松之明确说明,这个评论是“臣松之以为”,并非定论。“定论”这个词本身就有毛病,“论”就是人的认识,人的认识没有“定”之说,只有“近”之说——不断接近客观过程。学术问题只有同感,没有圣旨。如无“批判一切”的科学理性,就会把许多古人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当成圣旨或至少“被先入为主”(照我的说法是踩中“地雷”了)。不再遵从科学的理性思维认识方法,即逻辑方法来仔细研究客观历史过程了。
      我在《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文章中说:“《魏略》这一史料产生误导现代人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呢?请读者依据本文分析思考,我不再详解”,这一篇就是为详细解释这一问题而写。
      许多研究这段历史的现代人为什么会踩中裴松之等人的“地雷”?从浅了说:没有深入认识诸葛亮在到樊城之前,和刘备之间关系的前因过程。从深了说: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逻辑,就是【迫使】人们深入认识客观历史的、具体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仅从思维形式逻辑的种种规则去理解客观历史。只凭史料文字、段落的含意去认识历史,则更是跑到爪哇国里看历史了。

      诸葛亮到樊城之前和刘备之间关系的前因过程,在姐妹篇《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已有论证。在此就简单回顾一下姐妹篇论述诸葛亮到樊城之前和刘备之间关系的环境、过程:
      刘备寄宿于刘表,驻扎新野,招揽了一些人才,“豪杰归先主”。这引起刘表的很大疑心。
      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讨论如何建国,其中牵涉到夺取刘备的寄宿主人,又是同宗刘表的地盘。这是机密中的机密:绝密!
      诸葛亮和刘表包括刘表集团中许多上层人物都有亲戚套亲戚的关系。
      寄宿,疑心,建国,夺取,道义,绝密,亲戚!综合这些因素,自然,刘备与诸葛亮的交往和密谈,属于刘备集团的头号机密,不能让刘表知道!所以,刘备与诸葛亮的交往一定是避人耳目的秘密交往。
      因此,刘备三顾茅庐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而根据上述等等依据史料的推论,诸葛亮虽在茅庐说“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当时却并没有公开加入刘备集团,也没有立即跟随在刘备身边,而是成为刘备的秘密臣属、刘表面前的“刘备细作”。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秘密臣属,在刘备三顾茅庐到一年后跟从刘备身边败走,这期间为刘备干了些什么事?
      1、利用在荆州的上层关系为刘备打探荆州的各种情报。
      2、为刘备拉拢荆州的军政人物、豪门、名士、部队。
      3、规划、指导刘备集团的具体政务、军务。
      有了以上诸葛亮到樊城之前和刘备之间关系的客观历史状态的前因分析,才引出《魏略》这一段史料的后因结果。这就为认识《魏略》这段史料内容而必需认识的历史过程的缺失部分、和因果关系缺失部分,找到了证据。
      设使《魏略》这段史料,是以上历史过程形成的结果,能够解释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则对于这段史料认识产生的偏颇、误解,就起因于史料中人物、史料记载者、史料传承者、史料评价人的复杂关系过程。也是这段史料本身流传发展过程的结果。
      辩证法【迫使】人们深入认识客观历史的发展过程,当然地也包括除了史料内容外的“史料本身形成的客观历史过程”,论证如下: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3-9 11:02 |只看该作者
                                                   二、史料记载者先入为主的“地雷战”
      如果诸葛亮和刘备在诸葛亮到樊城之前毫无关系,或仅有点头之交,历史记载中又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史料,因此《魏略》这一段史料被当成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无可厚非。为什么有了刘备三顾茅庐那一段史料,人们还会把这一段史料当成是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呢?首先因为客观上有“先入为主之事”。
      如上一节所述,诸葛亮和刘备当时的秘密关系,除了刘备的极少数心腹如关羽、张飞、徐庶等高级官员,不为一般人所知。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历史记载中的历史人物,本身就在误导当时人!就是要他人以为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如同陌生人一般。
      历史人物不是为了后人对他们的认识准确而行动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行动,这就是客观的“先入为主之事”。所以,对于历史真相的被掩盖、不真实,你不能总怪历史记录者,历史记录者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身,同样参与了历史被掩盖、不真实的过程!这一结论请读者仔细参考,这对于历史爱好者非常有用,就是历史研究者不光会被历史记录者历史评论者所骗,还会被客观历史中的人物、环境等等所骗!

      再看记载这一段史料的第一记述人身份如何?是鱼豢吗?当然不是。从这段史料中的“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来看,宾客都走而诸葛亮单独留下时,《魏略》这段史料的第一记述人仍旧留在场。
      这就是说,这段史料的第一记述者就是“史料中人”!这段史料是这位当时在场的“史料中人”对当时环境、对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行为的描述和认识。这位“史料中人”以自己感官——耳鼻口眼——对自己周围客观事物的信息记录,引导着后人对于这段史料的认识。这就是这一史料的语境(记录者语言记述所在的环境)。
      换句话说,后人对于这段史料的认识,受到这位“史料中人”自身对于周围事物认识的极大影响!——“史料是人对客观历史过程的认识,不是客观历史过程本身”。

      这位“史料中人”会是谁呢?我们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刘备屯兵在樊城,当然有自己的住所厅堂。由于众宾客都走了他还在,大致这人可以具体化推论为:刘备的手下人——或文官或武卫或侍佣,或综合数人所见的记述者。那么这段史料细节的真实性、逻辑合理性就是很强的。
      而这位刘备的手下人,从他所见诸葛亮与刘备会面之后的所见表述“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这一段来看,此人虽然和刘备关系很接近,但并不知道刘备之前有三顾茅庐的事情。若知道则会有这样的口吻:“备与亮旧好,为避人耳目,以诸生之意待亮”。当然,我在前文《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对诸葛亮和刘备当时关系(秘密关系)的论证必须成立时,才会有如此之说。
      也有这种可能性:此人当时知道刘备三顾茅庐之事,而他向之述说这段历史的对象不宜知道此事,或目的就是为了误导别人而有意如此说。这就无从调查了,且不影响后人的“先入为主之论”。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客观上的“先入为主之事”:刘备诸葛亮掩盖他们的真正关系;“史料中人”身在庐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或有意误导别人。

       以下从摄取这段史料的作者鱼豢开始,认识进入了主观“先入为主之论”。
       从裴松之选取《魏略》种种史料来看,鱼豢的《魏略》书中并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记载。如果有,并且说明是秘密关系,裴松之当然会“恍然大悟”而不会把“诸葛亮樊城见刘备”当成第一次。
       或者鱼豢虽知有三顾茅庐那段资料,但不知诸葛亮和刘备当时是秘密关系。而鱼豢认为本段史料易于从未受战火损失的魏属荆州档案里调查取证。只要查看、问询刘表的忌日,刘备屯樊的时间,和荆州大量征集流民户籍的时日,或还能从民间找到征集流民的提议者的记载、传说,就可从大局观而非细节证明这段史料的可靠性。而三顾茅庐的资料,具有秘密性、传奇性,知之者甚少,难以调查,鱼豢不以为真,所以不取三顾茅庐之事,却把这段史料当成是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

      常有人批评《魏略》这段、那段史料不真实,好像鱼豢常常使用传说,不喜欢调查。我看鱼豢选取这段史料,不是没有调查的地方和取证资料,而是踩中这段史料第一记述者——刘备身边“史料中人”所埋的“地雷”了:
      或诸葛亮刘备未使本史料第一记述者知道有“三顾茅庐”之行;或这位史料第一记述者知其所以然,而向述说这段历史的对象隐瞒!这就是刘备身边这位“史料中人”所埋的“地雷”。
      古人也打“地雷战”?打,照打不误。史料里埋的“地雷”到处都是:“缺失、缺省、忽略、角度、漏记、颠倒、隐讳……”。史学家吕思勉说:“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
      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既是古人和古人、今人和古人开打“地雷战”。怎样打?吕思勉说:“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即:对史料进行甄别,加上依史料进行的逻辑性、合理性推论。这是一个反复认证、非常复杂、耗人精力的研究过程!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3-9 11:03 |只看该作者
      鱼豢踩中刘备身边“史料中人”的“地雷”,这一古今史料“地雷战”的历史并未到此停止。光阴如梭,隔了某些年月,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又踩中鱼豢的“地雷”了:“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裴松之把鱼豢从刘备身边“史料中人”那里转移过来的“地雷”史料,明确地当成是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使《魏略》这一段史料,具有更高的“垒错”指向:“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裴松之如同向原始“地雷”埋层上又堆了一层“夯土”,隐蔽性更高,益发使后人易于中招。

      裴松之踩中鱼豢的“地雷”,这场“地雷战”的历史仍旧并未到此停止。逝去的时间如白驹过隙,隔了N多年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叙述刘备三顾茅庐后,添油加醋地写道: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
      得,罗贯中为在小说中表现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激之情,说诸葛亮立马就跟刘备走了,又整天吃啊睡啊在一起,这种事毫无史料依据!
      人们在研究三顾茅庐的历史时,看到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立马就跟刘备出山了,这个假设和三顾茅庐的描述一样很动人,不错,能用!则《魏略》的这段“诸葛亮樊城见刘备”史料,就更被当做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而与“三顾茅庐”史料相冲突了。由于罗贯中的名人名著效应,为我们研究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的行踪,即诸葛亮到樊城之前和刘备之间关系的前因过程,又埋下了一颗“连环雷”。

      如今又过了若干N年,“地雷战”的历史还未到此停止。古人所埋的“地雷”、“连环雷”、“子母雷”等等一起“发炸”了:
      前面说明对于逻辑推理3-[2]项的可研究性,被古人的种种“先入为主之论”所遮蔽、引开、误导,逻辑上排除了3-[2]项。所以就有大量学者如前一节里所说对于逻辑思考1、2、3-[1]项的研究探讨文章发表,而无一篇对于逻辑思考3-[2]项深入认识的文章发表。本文和姐妹篇《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利用3-[2]项的逻辑思考方式,深入解析刘备三顾茅庐时的人际环境、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的行踪、和诸葛亮刘备在此段时间内的关系。把古人所埋“地雷”壹壹“起”出来。把“刘备先找诸葛亮,诸葛亮后见刘备”的假说提供给大家商榷探讨,以求再现历史真相。

      我们研究历史,不但要搞清记载的历史事件内容的特殊性;而且要搞清“历史事件的一系列记载者”的特殊性;最后还要搞清现代人所在的环境的特殊性和“事后诸葛亮”的身份。《我们知道的历史事实,史料中人物、史料记载者未必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历史事实,史料中人物、史料记载者或有知道》!
      历史错综复杂、到处有客观与主观的迷宫。研究历史者,正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历史材料的片段性、跳跃性、缺损性,混杂着历史观察者的角度性、错漏性。有时连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式分析方法也无法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因为福尔摩斯是侦探现行案件,无知可以到现场反复调查、询问;历史案件没有时光隧道,只有从史料中搜索、推论。如《魏略》这段史料,鱼豢可以查找当时荆州的官方档案,问讯流民后代往事等等,具有现行性。我们连鱼豢是怎样考察这段史料可靠性的情况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这段史料的第一记述人是谁,只能从这段史料的表象中进行推论。

      最后简单总结本人研究《魏略》这段史料的方法:
      1、前文《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探索了“三顾茅庐”到“亮见刘备”之间约一年的历史程过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2、本文研究《魏略》“诸葛亮樊城见刘备”这段史料流传的主要历史过程。
      有了《史料里的“地雷战”》和《刘备、诸葛亮和刘表“躲猫猫”》这两篇姐妹篇文章的互补论述,对《魏略》记载的“诸葛亮樊城见刘备”这段史料和《三国志》记载的“三顾茅庐”关系的研究,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了。
      本文所叙对于史料的认识,在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的理论性上更强些,也是某种历史方法论的实践,希望对历史理论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前来商榷。

      加一条在本论坛得到的教训:陈寅恪的三证(心证,书证、考古)法只是中国史学传统方法,有很大缺陷:既不能依此研究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又不能依此研究没有考古证据的历史。而大量存在的是文字记载的,并没有考古证据的历史,陈寅恪束手无策?要么蒙人?
      当代历史研究方法,我认为是形式逻辑加上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是一般科学研究必备方法。辩证逻辑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称为历史唯物论或叫历史辩证法。这个我就不具体说了,学大学历史系的自然会学到,业余历史爱好者请自学。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3-9 11:23 |只看该作者



说的都对。

(不敢不对啊,若敢不对,就得挨杠)

古人也是这样做的。比如裴松之注三国志,你说的各种方法人家用的很熟练~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3-9 11:51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9 11:23
说的都对。

(不敢不对啊,若敢不对,就得挨杠)

(不敢不对啊,若敢不对,就得挨杠)
酱紫想我就要说几句了:
抬杠好比上武术擂台博弈,比如各种拳台、八角笼。只有在擂台上较量(交流),才能显示和不断提高你的知识、水平和发挥水平的能力。看过网上那些著名传统武术家被无名拳手ko的视频吗?那就是躲家里练功、带徒弟,没有实战经验造成滴。真正的武术不是表演赛,
李小龙不断在擂台博弈,即发挥自己的水平,又学习人家的技艺,这是武术的必由之路。
理性博弈也是一样道理。但愿孙尚香mm不要怕怕,有我大杠精在,你会在和我的博弈之中学到东西,公开就是抬杠,或背后讨论都行。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3-9 12:05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3-9 11:51
(不敢不对啊,若敢不对,就得挨杠)
酱紫想我就要说几句了:
抬杠好比上武术擂台博弈,比如各 ...




你有没有别的还爱玩儿论坛的朋友?

请多拉几个杠品高尚和优良的人过来,一起玩儿:热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3-9 12:20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9 12:05
你有没有别的还爱玩儿论坛的朋友?

请多拉几个杠品高尚和优良的人过来,一起玩儿:热闹

以前是有几个,现在不知躲哪去练功,或者“退役”了。这个论坛的老狐狸或许是一个换了马甲的老对手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3-9 18:32 |只看该作者
以前的老哈若在,或许有兴趣可以跟你切磋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3-9 18:48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9 12:05
你有没有别的还爱玩儿论坛的朋友?

请多拉几个杠品高尚和优良的人过来,一起玩儿:热闹

有一个叫燕京晓林,现在在百度吧当值。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3-10 07:13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3-9 18:48
有一个叫燕京晓林,现在在百度吧当值。




请他来这里逛逛呗?

如果他愿意,就麻烦他再多带几个人来。

这里人少,版面冷清,这个实况也要先告诉他。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3-10 07: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还以为真是地雷战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3-10 10:43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0 07:13
请他来这里逛逛呗?

如果他愿意,就麻烦他再多带几个人来。

等等我发他的一个帖子再去找他。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3-10 10:45 |只看该作者
指尖弹出盛夏 发表于 2024-3-9 18:32
以前的老哈若在,或许有兴趣可以跟你切磋一下。

网络广大,要把同类爱好者聚在一起不容易,都分散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3-10 10:46 |只看该作者
指尖弹出盛夏 发表于 2024-3-9 18:32
以前的老哈若在,或许有兴趣可以跟你切磋一下。

百度吧有不少三国历史研究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3-10 11:43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3-10 10:46
百度吧有不少三国历史研究者




可以论三国

也可以论七国

还可以论世界各国~~

少谈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3-10 11:58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0 11:43
可以论三国

也可以论七国

所以我几乎不谈现在的中国,容易出事。
谈古代也可以增长智商——把历史仔细搞,用力搞清楚,酱紫你的认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认识能力底子厚了,到有必要时再论当代,一定比现在吵吵嚷嚷滴好得多。就像没有饭吃还非要搞几颗原子蛋那样硬撑干什么?原子蛋能当饭吃吗?等人人有饭吃再搞也不迟。
他们搞原子蛋,我张嘴吃饭饭,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3-11 10:27 |只看该作者
以前老哈对贴吧推崇备至,认为高手很多,跟帖很热情,讨论积极,往往堆起高楼。发的图片也非常专业,都是行家,可惜现在都衰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3-11 12:21 |只看该作者
指尖弹出盛夏 发表于 2024-3-11 10:27
以前老哈对贴吧推崇备至,认为高手很多,跟帖很热情,讨论积极,往往堆起高楼。发的图片也非常专业,都是行 ...

是滴。我十几年前就开始上百度吧,一年前还上了,感觉说无聊话滴比说历史滴多不少,我就不咋去了。
主要是爱好者分散。如果有一个论坛,所有三国历史爱好者都在,那就红火了。
燕京晓林在百度魏延吧当值。我呼他,估计他不来了,因为前些时候我在百度把他新帖子杠住了,我这大杠精许多人都害怕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3-11 12:29 |只看该作者
指尖弹出盛夏 发表于 2024-3-11 10:27
以前老哈对贴吧推崇备至,认为高手很多,跟帖很热情,讨论积极,往往堆起高楼。发的图片也非常专业,都是行 ...




老哈是谁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3-11 12:32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3-11 12:21
是滴。我十几年前就开始上百度吧,一年前还上了,感觉说无聊话滴比说历史滴多不少,我就不咋去了。
主要 ...




读史要学会古为今用啊,三顾茅庐,马上用起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4-3-11 12:34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11 12:32
读史要学会古为今用啊,三顾茅庐,马上用起来

我希望有人来顾我一下子,叫三顾闻所欲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