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疑案集解之三》
作者:闻所欲闻
在上文《街亭之战疑案集解之二》中说道,马谡在诸葛亮还未到(或刚到)街亭时,从街亭南山冲下山来与张郃决战,结果中了张郃的如意算盘,遭到灭顶之灾。在这一失败过程中,有个被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唯一认可的,也为后人的评议所点赞的王平将军的行为亮点。对此我仔细研究了街亭之战马谡败亡的作战细节过程,发现王平将军在街亭之战全过程中的行为、动机,并非全和诸葛亮和后人的看法一致,论述如下(顺便也分析、演绎了马谡被张郃击败的具体作战过程):
三、张郃对王平“疑其伏兵”吗?
诸葛亮北伐到达祁山,马谡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先遣军,被派往街亭一路,王平此时是马谡部队的先锋军。
王平将军在马谡与张郃的街亭之战中,经诸葛亮与后世评论家认可的亮点具体有二:
1、“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三国志·王平传》
在张郃部队还没有到达街亭时,王平以自己长期的作战经验,连续规劝没有带过兵的马谡采取的许多不当的营、防措施,但马谡没有听。
2、“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志·王平传》
在马谡军被张郃部队击败后,一些突围冲出张郃部队包围圈的军队“众尽星散”,只有先锋军王平所领千人部队冲出包围圈后,到达某处敲响战鼓自卫,并且收拢了许多听到战鼓跑来的马谡部队官兵,慢慢回到诸葛亮在街亭的大营。据说王平此时没有再被张郃部队攻击,是因为“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路分兵将领皆战败(马谡在街亭、高详在列柳城、赵云在箕谷)。特别是街亭之战,损失巨大。由于王平将军在街亭之战中有如此业绩,回到汉中以后,诸葛亮检讨北伐战况,以“(王)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将军在街亭战役一举成名,不仅得到诸葛亮的嘉奖、封侯和提拔,而且得到后世史学家和广大历史爱好者们的称道,一提到马谡,人们每每都要提到王平与其对比,以证明马谡的无能。甚至现在的王平家乡还以古人王平的事迹为亮点搞起旅游开发!以当时和千年以来人们的共识,王平将军成为蜀汉的至少二流英雄人物是不成问题滴。
然而,经我仔细研究了街亭之战的史实信息,发现王平将军在街亭的所作所为并非像现在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优秀,至少是有着个人的小算盘存在。
既然只是王平个人的小算盘(心理动机),又不影响人们对于街亭之战大局的认识,你为何要揭露王平将军的隐私呢?何况“心理动机”这玩意儿是很难被人接受的东东,你说他有这动机,我还说他有那动机呢,人家心里想的什么东东,咋能被你看到呢?
呵呵……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动机,可以表现在他的行为之中;而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总包涵着他的思想动机在内。
另,能够由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深入地、准确地认识他的思想动机,这不正是研究历史人物、研究现实人物所必需的认识能力吗?我以前所写的历史研究文章,大都深入到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领域,这种研究是历史科学、历史辩证法的根本认识所在之一: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至于怎样去认识人的行为表现和他思想动机、还有同其所处客观环境的关系,以后再探讨吧,现在我要根据王平在街亭的行为表现,揭示一点他的还不为人知的个人动机。
前面所说的王平的第一个亮点我看不出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第二个亮点:“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这一段史料记载其中的:“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这是张郃的广而告之?是诸葛亮对于张郃行为动机的判断?或当时无人所知,是陈寿后来在魏国弄到的史料?还是王平对张郃行为动机的揣测?
一个历史事实(哲学所谓的存在),你不把它完全、彻底滴搞清楚便以此夸夸其谈,这有“盲人摸象”之嫌。就“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这个历史人物动机的来源:
(1)张郃当时广而告之说本人怀疑对手有伏兵。
这种推论好像有点大傻。张郃的想法属军事机密,无论如何当时不会传到王平、诸葛亮的耳朵去。
(2)是诸葛亮对于张郃行为动机的判断。
这种推论好像有点抢先。诸葛亮不先问王平张郃为什么不来打你,而是替王平说“你的兵这么少,张郃不打你是怀疑你有伏兵吧?”
估计没有这种大傻诸葛亮,不叫王平开口而自己代王平先说。现在人都知道历史上的诸葛亮不像演义小说里的诸葛亮那么神,也不至于到了这种地步。
(3)是陈寿后来在魏国弄到的史料。
有人是这么估计的:当时人都不知道张郃是怎么想滴,陈寿后来写《三国志》找到魏国史料记载张郃的作战想法写上去了。
我不同意这种意见。因为史载“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诸葛亮北伐败回汉中以后,在所有北伐的将军中,只有对王平将军给予如此之高的奖励、提拔,加官进爵带重用,而王平将军不是自我表达一番,和由他人佐证在街亭之战中的种种正面作用使诸葛亮相信了,一个魏国降将王平怎么会在诸葛亮心中有这么高的形象和能力呢?
前面说过王平在街亭之战的亮点之一“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这是诸葛亮提拔重用王平的重要依据,如果当时没有“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这个合理解释,王平只有一千多兵,张郃数万部队来个几千加马队一千,一下就把王平部队吃掉了,怎么你王平还能“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诸葛亮在街亭的大营?(这个记载也从一个时间侧面证明了诸葛亮已到街亭的史料记载的准确性。否则马谡在街亭大败时诸葛亮如还在祁山或西县,王平要走三百里地回到诸葛亮那里,不早在途中被张郃骑兵部队追上消灭了,哪里还有“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这等事情!)
因此,“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这个解释,不可能是陈寿的“事后诸葛亮”: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找到的魏国史料记载。
以上排除了其它可能性后(还有什么可能性?),“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这个解释只能是: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