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杨仪的鼻涕 魏延的刀
查看: 29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仪的鼻涕 魏延的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3-3 13: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杨仪的鼻涕  魏延的刀
                                        《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分论之二
                                                             作者闻所欲闻

      三国时期,在关于蜀汉的将军魏延和长史杨仪争吵不和的史料中,隐含着一些有待分析的问题。这些有待分析的问题,又主要关系到对后来杨仪谋杀魏延案件的深度认识。因此,本文在此对魏、杨之争的史料,做一较详细的分析。

                                          一  杨仪、魏延不和的表现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三国志·费祎传》记载:
      “建兴八年,(费祎)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裴注·三国志·董允传》记载:
      “襄阳记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於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

      以上是《裴注·三国志》里,记载的蜀汉国的丞相诸葛亮手下将军魏延、长史杨仪之间长期不和的基本史料。
      基于“延或举刃拟仪”,一般认为魏延与杨仪之间纠葛,主要是魏延的不是。就算双方平日有矛盾,开会讨论任何问题,只能以理服人。公堂之上,举刀论理,成何礼仪、法制体统?所以就有孙权得知此事以后,把魏延看做“牧竖小人也”。
      而另一个朝廷大臣杨仪,廷议争论问题,理当义正词严。即见对方动刀,胆大者可依旧不理,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胆小者可改换方法,避之凶险,只听不争,书面意见呈上级。而杨仪呢?既不正襟危坐,也不避而不谈,而是“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这就搞怪了:害怕了下次就不争;不害怕就不会涕泪横流;或第一次害怕,以后不害怕了就不再涕泪横流了。可杨仪既害怕,却并不避谈:只要魏延举刀,他便涕泪横流。这就反常了,难道杨仪与常人不同,勇气倍增时会淌鼻涕、流眼泪?“男儿有涕不轻弹,只是未到敢为时”?那为什么不和魏延出去决斗一下,拳脚相加,倒地为止?即使输了,围观者也会佩服你的勇气,因为动武是武将的特长,文士输了不丢人;相反,丢人的是魏延:你打败文人算啥本事?
      难怪杨仪也被孙权看成“牧竖小人也”:既无正气,又不宽容;既无勇气,还要死纠缠下去嘛。
      诸葛亮在旁瞧此情景,对具有大才的杨仪,印象也很不好:“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既无正气,又不宽容;既无勇气,还死要纠缠,这就是对“仪性狷狭”表现的性格分析。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3-3 13:17 |只看该作者
                                            二  杨仪、魏延争吵的内容
       更可悲的是,蜀汉国堂堂重臣,各负重任,却达到“相憎恶”、“有如水火”的地步,此乃国家的悲哀,正如孙权所说:“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就孙权所说推论,二人既为朝廷重臣,难道就一点未考虑身负重任而鹬蚌相争,与国有害吗?当然不会不考虑。那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使得二人如此撕破情面、不顾一切地争吵下去?直接史料几乎无从所觅,主要是以间接史料推论如下:
      “(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这种性格自然是得理不饶人,常与人争执。
      魏延与杨仪争吵“相憎恶”之后,和文士刘琰也发生过争执:“建兴十年,(刘琰)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三国志·刘琰传》。诸葛亮把二人隔离开,从汉中遣送刘琰回成都。(关于诸葛亮为何不对杨仪、魏延二人的争吵也以法制止,请看主文《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第一章第2节(2)中的论证。)
      一般人辩论,以致上火、升级为吵嘴,难得拔刀相向。那杨仪又有何“言语虚诞”,使得魏延如此动怒,竟然掏出刀来?看看史料记载杨仪在杀死魏延后,回到成都无官可做,而对朝廷动怒时的状态:
      “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三国志·杨仪传》。杨仪声色俱厉、不顾对象、大发牢骚、内容嚣张,人们都躲着他,生怕连累自己。
      “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三国志·杨仪传》。杨仪如此“憎恶”朝廷?这种内心的秘密,也敢说得出口?(杨仪“牢骚”的秘密,请见《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第二章第六处的论证。)
      “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三国志·杨仪传》。杨仪被处罚后还要诽谤朝廷,死都不怕,“狷狭”到这种地步!
      既然杨仪对朝廷动怒时会有以上的表现,对魏延动怒,那又会是怎样的激烈态度?而使魏延与杨仪争吵时掏出刀来的,还有更大缘由!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什么叫“庸奴”?庸:平常、碌碌。奴:指奴婢、奴仆、奴隶。庸奴的一般解释是:“见识浅陋、身份低下之人,含有鄙夷之意”。
      而杨仪在谋杀魏延后,踩在魏延头上所骂庸奴,更具有双关之意。
      原来魏延是以部曲(私募家兵)身份加入刘备集团的,这比杨仪以官员(刺史主薄)的身份加入刘备集团,等级要低得多。杨仪用“庸奴”一词骂魏延的出身或行为都“合适”。即使杨仪和魏延吵嘴时,不敢直接骂魏延“庸奴”,从以上杨仪对朝廷不满的态度、表现来看,冲动之下,杨仪的言语难免流露出此意(也未见得不敢直骂)。
      而魏延虽然出身低微,但此时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已经拥有了“三高证”:“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性矜高”的魏延哪能受得了这个?不和杨仪好好斗一下,不是给他骂个一箭双雕:出身低微——所以见识浅陋;见识浅陋——因为出身低微!
      难怪魏延要掏刀决斗!这也增加了冷眼旁观者诸葛亮,对杨仪“狷狭”程度的认识,和对魏延的政治幼稚性的认识。
      一个脏骂;一个掏刀。这就是杨仪、魏延争吵升级后的主要内容。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3-3 13:17 |只看该作者
                                              三  杨仪、魏延争吵的原因
      事情到此就真相大白了?不然。
      董恢在孙权面前,说杨仪和魏延吵架出格的原因仅仅是出于私愤:“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作为外交辞令,算是适当的解释,作为对杨仪的心理动机解剖,则缺乏成为其出格表现的全部依据。
      为什么“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据《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建兴)八年,(杨仪)迁长史,加绥军将军”。
      杨仪此时成为除了诸葛亮以外的文职最高人员。虽有蒋琬也升级长史,与其同职,但“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三国志·杨仪传》。今后要想接诸葛亮的班当丞相,杨仪根本不把蒋琬放在眼里。“杨仪以当官显”《三国志·杨仪传》——这是陈寿对杨仪人生追求的总结。而在此时此刻的当时,唯有一人挡在杨仪升级做大官的道路上!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建兴)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同样是在杨仪升职的建兴八年,由于魏延在军事上立了大功,军职、军权、爵位急遽上升,成为蜀国军职最高、军权除诸葛亮以外最高、爵位除诸葛亮以外最高者。从而使得大众舆论立即倾向于魏延今后可能替代诸葛亮执政。——《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这就使得杨仪大伤脑筋了:
      1,魏延虽然出身低微,但后来因其军事才能出众,一跃成为刘备的“红人儿”,超越张飞接任汉中都督;2,此次又立功大出风头;3,看来诸葛亮也对他不无好感,要不怎能把他拔那么高;4,而由此兴起的“(魏延)必当以代亮”的“时论”,更是对自己不利;5,最要命的是,魏延是个“刺头儿”,哄不住!
      哄不住就杀去他的威风,为自己将来能接替诸葛亮当丞相铺平道路!那么杨仪能刹住魏延的风头吗?能!
      论到战略战术,战斗经验,自是魏延高明,杨仪无话可说。而要谈论军事后勤、经济政治管理、当官为政的经验,由于杨仪做过刺史主薄、刘备尚书、诸葛亮参军、长史等高管,自然比魏延做过的汉中太守站得高;而且杨仪的才华少有人能比:“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三国志·杨仪传》。因此在这些方面,杨仪更胜一筹。再者,杨仪的口才、文胆,那个厉害没的说——看其后来对待朝廷的表现:“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
      有了对杨仪这样的心理分析,对“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这样的史料就好理解了:争官、争权,打压政敌。而董恢所说“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只能作为外交辞令和次要原因去理解。
      那么,“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作为二人争吵的集中表现,也能成为杨仪打压政敌的行动?这不是可笑嘛,杨仪的眼泪、鼻涕直淌,怎能杀去魏延举刀的威风?能,当然能!以下是对“杨仪的鼻涕  魏延的刀”之题的精解: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3-3 13:18 |只看该作者

                                              四  杨仪、魏延争吵的结果
      杨仪的挑衅、脏骂,使魏延满腔怒火。
      如果说魏延第一次“举刃拟仪”,杨仪未经此阵势,“泣涕横集”是有所惧怕,那么在有“(费)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的情况下,魏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这正中杨仪下怀:
      公堂之上,举刀论理,成何礼仪、法制体统?以后谁还敢和你魏延说话?你又怎样能接班执政?
      所以就有孙权得知后,把魏延看做“牧竖小人也”。当然,魏延的过分之举,在本国中的官员、兵将、民众的眼里,自然也留下了坏印象。
      高,高,实在是高!什么叫做“以柔克刚”、“以阴克阳”?
      “延或举刃拟仪,仪(便)泣涕横集”——杨仪以“眼泪鼻涕柔功”,缠住魏延的阳刚之刀。政客的手段厉害!随意“取材”,鼻涕眼泪都能用以打击对手。
      杨仪为什么“不假借延”好理解了,而杨仪为什么不去与魏延定一个不伤性命的规则决斗?也好理解:决斗只能玩一次,再玩就没有“看点”了。
      这样死缠烂打下去,杨仪自己不是也会被人看成“牧竖小人”吗,他怎么“舍得”自毁?
      “两害相较,取小害也”:搬去魏延这个政坛绊脚石事大,自己的名声搞坏事小。如能执政,自己不出面,还怕没有人为自己流眼泪、淌鼻涕解释?或根本不用去解释,早晚给魏延找个茬,把他“橹了”,那还用解释吗?
      杨仪为什么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这就给孙权说对了:“牧竖小人也”。扮弱装傻,是为了突出魏延的凶狠和自己的无辜。他不要什么正气,而是要与魏延愤而举刀形成强烈对比,引起人们的恐惧、博得人们的同情,首先在舆论上把魏延撸倒。 因此,魏延一举刀,杨仪就赢了一着!(之后杨仪谋害魏延,朝廷大臣回想过去此情此景,形成了一定的偏见而“咸保仪疑延”,对错判魏延的政治冤案有很大关联性,这是后话。)
      诸葛亮看出杨仪有这个心思吗?应当没看出杨仪心里的“黄雀在后”,要看出来早把他给“橹了”:
    “‘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
      杨仪在诸葛亮面前,充分发挥才能,“积极进取”,并不难御。
      当然,杨仪也未看出诸葛亮心里的“小九九”:诸葛亮考察他以后,厌恶他的品行“狷狭”(见《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第一章2节(2)》的分析)。
      或许杨仪以为诸葛亮不管他和魏延在公堂争吵,是支持他打击魏延的风头,不然他早就不“积极进取”了。
      诸葛亮也由此看出: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只能执军,不能执政。“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密表后主,以蒋琬执政与魏延执军相配合。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3-3 13:18 |只看该作者
                                           五  杨仪、魏延争吵的性质
      《魏略》所记载的杨仪谋杀魏延案件过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
      这个记载中的“杨仪……惧为(魏延)所害”,按照本文的分析,我认为杨仪杀害魏延的意图被《魏略》记载得不真实。杨仪谋害魏延的真实意图,并不是出于害怕被魏延所害,而是为要夺取蜀汉国的政治控制权。——因此,杨仪谋杀魏延的性质不是内讧谋杀,而是政治谋杀!《魏略》的作者鱼豢,为“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内讧”的词语解释: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或:集团內部由于权力或利益等原因,而发生争权夺利的情况。最早出处:天降罪罟,蟊贼内讧。——《诗·大雅·召炅》
      “内讧”的词性是政治用语,不是法律用词。因此,杨仪谋杀魏延的性质如判为内讧,则杨仪杀魏延是为政治性判案:为争权夺利、或为泄私愤双方互相争斗。既,无论谁杀谁,采用什么手段,皆无是非可言,均可判为内讧(敌方政治集团仍可把对方政治集团内部的是非之争看成是内讧,本文不是从此角度而论)。
      魏延案件并非是内讧。本文第三部分分析杨仪、魏延争吵的原因:
      因为早在建兴八年,杨仪见到魏延军职、军权、爵位急遽上升,成为蜀国军职最高、军权除诸葛亮以外最高、爵位最高者。从而使得大众舆论立即倾向于魏延今后可能替代诸葛亮执政。所以杨仪才会“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杨仪认为魏延威胁到自己将来接替诸葛亮当丞相的官路,于是开始和魏延争斗起来。
      杨仪非常急切于打通最高官路时,把魏延和诸葛亮都看走眼了:魏延并无执政的理想;而诸葛亮曾密表后主:“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诸葛亮给予接替自己的政治接班人是蒋琬,而不是魏延。因为此事在诸葛亮生前一直无人知晓,所以朝廷舆论和百姓们以为,魏延的官、爵急遽上升,估计魏延将会代替诸葛亮执政。
      因此,杨仪误把自己的主要政敌错看成了魏延,以为魏延“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而对于蒋琬,杨仪则认为:“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蒋)琬,才能逾之”,今后的执政者压根就没有蒋琬的份儿。除了魏延,没有第二个人能阻挡他接诸葛亮班执政的道路。
      所以,本文分析认为,杨仪在魏延案件中的动机是政治谋杀魏延,而且是找错杀人对象了!
      如果杨仪知道魏延本无执政理想,知道诸葛亮“意在蒋琬”执政,剪除政敌的矛头早就转向蒋琬去了。甚至如果仅仅没有那个随魏延升官而突然兴起的以为魏延“必当以代亮”的闹哄哄的“时论”,他不一定会冒此巨大风险去谋杀魏延,更甚至平日都不会和魏延争吵!
      “杨仪以当官显”,这是陈寿对杨仪人生追求的总结。我进一步的结论是:“杨仪以当官之瘾害人死,害己死”。
      以上都是按照《魏略》所记载魏延案件的史实,进而追溯的人物动机逻辑性推论。因此,本文作为文章《被政治谋杀和政治陷害的蜀汉大将魏延》分论之第二,对主文的证明、支撑作用非常重要!


续完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3-4 11:41 |只看该作者
不怎么喜欢三国,也知道的少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3-4 11:52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4-3-4 11:41
不怎么喜欢三国,也知道的少

三国是老百姓知道最多的中国历史。前有《三国演义》,后有《百家讲坛》。
我在其它中国历史没有研究,在三国历史有发现,有创造——就是诸葛亮八卦阵。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3-4 16:43 |只看该作者
闻所欲闻 发表于 2024-3-4 11:52
三国是老百姓知道最多的中国历史。前有《三国演义》,后有《百家讲坛》。
我在其它中国历史没有研究,在 ...





快动笔写八卦阵吧

等我来破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3-4 19:36 |只看该作者
可以写系列贴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3-4 20:37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4-3-4 16:43
快动笔写八卦阵吧

等我来破

这不行啊,详细道出就会被人抢先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竹篮打水一场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