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服》是一篇相当不错的小说。但我看不少朋友的解读有点问题,小说里也存在一个小小瑕疵。
芥川龙之介有个短篇《鼻子》,讲的是日本某高僧有个长鼻子,因为太长都垂到了嘴唇上面,甚至连吃饭时都需要小沙弥挑起鼻头,否则挡住了嘴巴进食。僧人表面无所谓别人的风评与嘲笑,其实内心很烦恼。某次碰到了中国人,教了一套方法将鼻子缩短;鼻子正常之后,大家看到他的变化,又忍不住发笑。高僧反而更加苦恼,甚至脾气也益发暴躁。某一天,忽的鼻子biu~得又变成了长鼻子,他的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了。
芥川龙之介是谁?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的电影《罗生门》,就来自他的小说。这么一说,够牛逼吧?可惜芥川龙之介35岁就死了。日本的纯文学小说就没有几本很精彩的,多数是淡淡的味道,跟掺水的白酒一样。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怎么说吧,当我们看完很多中国古代小说或故事之后,就更觉得没太大意思,甚至很多有模仿或借鉴中国故事的痕迹。
《小丑服》跟《鼻子》略有神似。就是说对常态或正常状态的排斥,体现的是一种变态的价值观念。不同之处是,《鼻子》描述的更多是高僧的主观体验——长鼻子忽然变短,别人看他的脸反而有点“反常态”,因而发笑,其实是挺正常的反应——更多的是他自己受不了别人的正常反映。本来么,一个断绝世俗尘念,六根清净拜佛抄经的高僧,管鼻子干嘛呢?所以呢,《鼻子》就是特么的讽刺高僧这一类人的。但《小丑服》体现更多的是社会层面价值观的扭曲。《小丑服》里只有懒汉反感自己变得勤快,对傻子和妓女穿上小丑服后的心理活动并没有描述,只是凸出了社会对他们变化的不满和反抗;因此,体现的更多的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从这点上讲,《小丑服》的立意和批判力度更为高远。
傻子变聪明、妓女变良家,这些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却因为社会的抵制,导致他们不能 变得更美好;或者说美好的反而成了小丑。是谁让他们成了小丑?小丑服只是象征,反衬社会某些丑陋的价值观念(或利益冲突)和某些群体,才是真正的群丑。
说,《小丑服》哪里存在瑕疵?主要是文中有一句各种人穿上小丑服之后的描述:“他们一旦穿上就会变了一个人,有些人变好了,有些人变坏了,但都非常好笑。”在这里,没必要说这些人的本质变化。尤其是有人变坏了,会严重削弱主旨的表达,使整个故事的逻辑出现严重的漏洞甚至反例;而且,文中三个穿上小丑服的人,哪个变坏了?还有一个小缺陷,就是对懒汉的变勤快的描述中,适当加上一些旁人的嫉妒或利益的冲突,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