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文。常见的散文定义通常以体裁形式论之,或以为与韵文骈文相对,或以为与小说戏剧并立,或以为与西方的随笔近似。这种区分好像是有人问如何区分并行的獐与鹿,一个自以为得意的回答是,獐边者鹿,鹿边者獐。愚不敏,打算用笨办法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划出一条硬线,尽力减少弹性,各种体裁得以有一个明晰的直观。
按照内容,中国传统文字划分为两大类,诗与文,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写诗和作文都有严格的规范。那么,作文首先要载"道",写诗贵在立志。
得道之人,叫做道人;不求道的人则是散人。类此以推,载道之文,谓之文,不载道的文则是散文。中国传统有诸子百家,每一家都有自家的"道",所以有诸子百家有各家自己的"经"。及至儒家占据百家讲坛的主席,儒家的"道"就是文章的宗旨,儒家文化是道德文章的核心,其他各家的文偏离儒家之道,有些离散,所以叫"散文"。这是"散文"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诸子百家各有各家的"道",阐释自家之道的文章就是各家的经典。比如道家,《庄子》就是其经典。但是,《庄子》分"内篇","外篇"以及"杂篇",可见《庄子》整体上是道家的经,但是具体分析,经典里仍然有些不正经,比如"杂篇"就是散杂在《庄子》里的"散文"。诸子百家里都存在这种情况,如《论语》里面也有散乱的竹简,导致文章散乱,成为散篇。这是"散文"的第二层意思。这层意思上,"散文"类似"诗余"。所谓"诗余",就是"词","词"即"诗之余"。类比以论,"散文"就是"文余",载道之余,有些边角料儿,进不去经,又不舍得扔,写在后面,缀在旁边,成为"散文"。
"词"即"诗之余"。"诗之余"不仅仅是"词",有时候成为写在诗之前的"序",这个"序"其实是一篇短叙事文。因此,"文"和"诗"就合二为一,成为一种"诗"和"文"之外新文体,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却成为经典"散文"。以此而论,汉赋也是这种"散文",既"文"兼"诗","文"和"诗"合二为一也。我们说,苏子美韩退之善以文入诗,柳子厚以诗入文,辛稼轩以文入词……而苏韩柳他们是唐宋散文的巨擘,良有以也。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唐朝诗人和文人"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其创作小说的方法也是"文"和"诗"合二为一也,如《长恨歌》及其序与传,如《游仙窟》,如《莺莺传》。
这样就导致一个新问题,"文"和"诗"合二为一也可以作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可以作小说,如《长恨歌传》,那么散文与小说如何划分界限呢?
散文和小说都是"文"和"诗"合二为一也,从中可以看出来三个基本元素,一是"情",即所谓"诗言志"也;一是"理","文以载道"也;一是"事",即"叙事",序也。
从这三个基本元素可以看出来"散文"与小说的界限:
1,散文强于理,重于情,弱于事:散文主明确的说理与鲜明的情感倾向,叙事比较松散。
2,小说主叙事,弱于理,含蓄其情。小说叙事比较完整,有明确的人物,情节与环境;理与情则讲究含蓄,不动声色。
3,小说主叙事,可以实录,可以虚构,虚构和想象是叙事的基本要素,为小说情节服务;散文主真实,真心的情,真切的理,叙事也可以虚构,目的是为情与理服务,以类比说理,以形象感人。
散文的"散"表现为:"情","理","事"三者在文章里没有标准的比重,唯一标准就是文章情思的发散性,即"疏密",以及叙事的松散性,即"开合"。
散文的"文"表现为在"疏密"与"开合"中气韵生动,如风生,如行云,如流水。风行水上而水文生,风流云表而云色开,自然飞散而成文。小说的"文",讲究跌宕与虚实,在跌宕与虚实中见人性与人情。有诗曰:
浮云笔墨意
流水散文情
气韵长风动
开合疏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