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想想都咽口水的是小时候的冬天的热豆腐。
为什么非得是冬天呢?因为豆腐不是常年有人做的,夏天就没人做,一是天热原材料容易变馊,二是大家都忙着没人有时间去做。
其实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村里只有一家人会做,能不能吃到就看人家愿不愿意做,那家人还贼拉埋汰,但是做出来的豆腐是雪白的、嫩的颤颤巍巍的,不知道他家的后人还有没有这门手艺。
记得都是快过年的时候,最好是外面下点雪,学校已经放寒假了,躺在热乎被窝里不用起来,听见母亲做饭烧火忙的叮当响,这时候远处传来了“豆---佛----,豆---佛----”,声音由小及大,越来越近,母亲会拿葫芦瓢蒯上半瓢黄豆,追着声音去换豆腐。
卖豆腐的是推着手推车,扯上放着四四方方一板豆腐,豆腐板上盖着脏兮兮的棉被,掀开棉被下面是一层塑料布,掀开塑料布下面是一层纱布,掀开纱布就是白白嫩嫩的豆腐了,用铲子馋一块放到母亲伸过来的盘子里。
买完豆腐肯定是快速回家怕凉了,凉了再热就没豆腐味儿了。热豆腐可不能加工了再吃,煎炒烹炸都用不着,就吃原味儿,切点葱末洒在豆腐上、炸好的辣椒油往豆腐上一倒,滋啦一声,香味扑鼻。
离开家乡之后,再吃豆腐就是机器造出来的了,有形无神。
有时候回家过春节,就特意等着早上来卖豆腐的,基本会失望,很少有人来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