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常乌龙。第一次看到热点,脑海里全是邪恶的好奇,当场浮现出“包皮破了,太太怒了”的黄色画面。冲进去一看,大失所望,原来是个没良心的老狗吃了人家一年包子却反咬别人的天 朝日常,一点也不香艳。破的是包子皮啊我靠,真是浪费残存的这点好奇。
这有啥说的,叫她以后滚蛋,喂猪都不给你吃,可以结案了。但在四格自性无事可议的时代,各路大神和道德家们,硬是探讨训诂了几天几夜,从老子干到孔孟,从善恶干到了仁义。
道德家以善为引,强调行善的发心、施舍的姿态,最好送包子的时候跪下去,免得伤害接受者的伟大尊严。台湾郭氏基金会就是这么做的,不以行善为施舍,一定会谢谢受助方给了机会,成全自己的心愿和善行。但,把人文情怀上升到老庄孔孟的高度,不但扯淡牵强,也会因为太高令人难以企及,反而丧失行善的念头。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个不仁是没有偏爱、没有分别心的意思,与孔子的仁,并不完全一样(何况孔子的仁,历来并无固定涵义)。那时候词汇量不够,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或不同的人使用,意义大不相同正常得很。天地不仁,是说天地仅仅遵循自然之道,并不区别对待任何生灵物件;圣人不仁,是说圣人对待百姓也不存偏私偏爱,仅仅遵照律法约束治理。道德经全书提倡无为、少加干预,道德与仁慈都不需要,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公教授和论金关于这段的释义,是有问题的。
孔二哥的仁跟老庄的涵义不一样。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中感慨,“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为第一人……但其涵义宽泛多变,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仅使两千年来无人达诂,也使后人见仁见智,提供了各种不同解说的可能”。仁与礼,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两个范畴,礼乐的对象是鬼神,仁的对象则是人类本身。仁是人的苏醒。作为一个无法准确划定内涵与外延的含糊概念,它没办法拥有什么先天属性,就像名词“金属”,因为没有具体指称是哪种金属,我们甚至连固体还是液体都不敢肯定。
仁从人,右边是个二。注意,不是你们这些二货的二,是指复数,代表仁是双向的,有施有受,有施加有反馈。这就注定了施受双方,一定会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白吃一年包子还要砸人,施舍者肯定会生气,并且不再给你吃了。这就是仁呐。如果这都不生气,那就不是人了,要么是菩萨,要么是杀币。
仁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去掉菩萨和杀币两种特例,取最大公约数的普适价值就是仁。孔二哥自己都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就是不难,正常人都可以追求、实践、圆满成就。仁,根子还是从人的。
还要冒犯一下各位大儒,我觉得《论语》是被严重高估了的语录。那些碎片化的言论,经过一代代的强行演绎肆意解读,才形成如此强大的光环。但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思维活跃闪闪发光的时刻,写不出长篇巨著还写不出碎片化的锦句吗?假如你跟隔壁小胖崽一样,身边永远跟着一群手持纸笔哈腰肃立的奴才,连放屁都会被Biu~biu~biu记录下来,一年出几十本语录肯定不在话下。咱家那小子就是明证,每年都有千万甚至上亿册的著作面世,整个大兴安岭的树都不够他一个人用。
舍得平衡,自然之道,接受和付出都要代价和回报。翻开包子皮儿,颗颗都是仁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