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川梦回 于 2023-7-2 15:35 编辑
四十度,四十一,又到了四十三,我们小小的星球不管不顾地走向更热,就像火是它的信仰,它的图腾,它的归宿。 我在稠乎乎的热气里信步独行,忽想起董仲舒。不是膺服于他宣扬的华夏智慧,也不因眼下泰西各家的气急败坏,原形毕露,热天脑子容易短路而已。 最先浮出记忆的是那张民时拍摄的《陕西省长安县董仲舒墓图》:一个土坑,四四方方,深可盈丈,环以齐整的民居,坑底是座体量颇大的土丘。此处便是国家文保部门认定的下马陵董仲舒祠墓。 当年常骑着自行车在南门、和平门间的马道巷过来了过去了,这大坑就在马道巷路北,与照片中的一模一样,几十年未见变化。大坑左右这段巷子路牌标的是下马陵。一直想不通先生他又不是曹操,何以不寻个高亢向阳之处安歇,偏偏埋在这无从排水的坑底,大雨一来,不淹了才怪。 这里的董子祠墓乃是嘉靖三年陕西巡抚王珝、巡按御史喻茂坚二人共建。开工前原址已有一墓,只不知墓主是谁,久之便与建起的董子祠一道被谬认作他的墓了,至今如此。 可知这处董祠董墓,连同院外的“下马陵”一道,嘉靖之前压根儿没有。唐代直到明正德年间,公认的下马陵董墓乃在长安万年县南六里,长乐坊内街之东,我的母校西安交大学生宿舍所在的胭脂坡上,“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曾经是个狐兔出没的冷清去处。 老陕把“下”念“哈”,于是那汉代的“下马陵”便成了后世的“虾蟆陵”,白诗“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者也。唐代长安城南移扩大,这里成了城内一处“红灯区”,吃喝玩乐无有不便,白乐天当年就寓居这里,却是一代大儒董夫子始料未及的。 明正德年邑人张治道如此描述这处祠墓:“而今皆毁圮亡矣,独其墓在卑污窊洼之处,牛羊刍牧荒草中。题曰“仲舒之墓”,而“仲”字没其半。”可知此处董墓,亦与城内马道巷“董墓”一样,不合常理地屈居于“卑污窊洼之处”。于是他老先生的坟茔,古而今一直走不出不是坑就是洼的卑下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