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8-17 21:12 编辑
《白门柳》这本书买了很久,因为有三集,一直没有时间看完,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这本书写了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参政乱像的史诗。 中国儒家的入世教育,历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的抱负所在。 而北宋以来,弃武重文,不杀文臣的传统,特别是仁宗朝,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极大。 这本书我没有看完,只能把书上的简介抄在这里:崇祯十五年,明朝面临李自成农民起义和山海关外清军的双重夹击,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而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还在延续。整个国家风雨飘摇--- 一方面是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在党争中丢了官,为求复官,与内阁首辅周延儒进行政治交易,许诺对阉党余孽阮大铖网开一面,谁知图谋败露,钱谦益遭到黄宗羲,侯方域等复社士子的猛烈攻击,声望一落千丈。 江南知识分子内部于是四分五裂。 两年以后,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政权顷刻瓦解,江南残余势力在南京拥立新君。 然而对立各派已久互相敌视,恶斗不止,使政局再次陷入混乱。 最后,清军南下。 各派知识分子在天崩地裂的巨变中走上了各自的选择之路: 史可法一死殉国。 钱谦益献城投降。 冒辟疆举家逃难。 黄宗羲抗清复明-----(这一点看一看魏晋时期不同人的选择,也是特别有意思。)
书上有一段是写冒襄去见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的场景。 由于在复社的名望,熊明遇对冒襄是有好感和私下里寄予着希望的。 此时熊明遇已经是一个老头,国家危难颇觉无力,于是想从年轻人身上寻找一点希望。 但是对于那些锋芒毕露,激烈好名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态度,却不以为然,特别是他们肆无忌惮议论朝政,讥评人物,难免闯祸却与国事无补,他知道无法劝阻他们,但是觉得冒襄和他们不同,这个年轻人端庄稳重,沉得住气。 作为老官僚的熊明遇对崇祯皇帝的性格揣摩得明白:独断多疑,刻薄寡恩。对同僚身怀戒备,在官场处处自保为要。 熊明遇提到松山快失守,又提到李自成流寇,问冒襄有什么想法救国? 松山由洪经略死守孤城,而诸镇的援军为自保,迟迟不前往救援,因为自从洪承畴主力精兵全军覆没之后,只剩羸弱之兵,无异于狼入虎口。 冒襄认为,国事之所以弄到这个糜烂的局面,主要是主持朝廷大计的,大多是一些庸碌之才。朝廷要消除积弊,应该正本清源,说了一大堆振振有词的道理。 然后熊明遇问到:目前饥民盈野,军饷不济,而为富不仁奸人辈出,有何妙计? 冒襄依然是很多道理。 然后熊明遇深感失望,他想:到底是个书生,徒有空论。 又想到了苏东坡和苏辙,在苏东坡无数次因为耿介因为文字而入狱流放,苏辙一直保持着理智,直到最后,把握好时机,将所有资料上交朝廷,终于获得了打击奸党的胜利。 说以上这些,是思考知识分子和国家的命运之间有什么关联,以及知识分子本身的弱点和优势。
有一句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是的,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就是推动公平正义,小到家事大到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也是东林党人的初衷。 但是面对乱世,内忧外困,官僚政治,因各自不同理念造成纷争首先瓦解的,反而是知识分子的内部,恶斗不断,彼此消磨。 又想到了一句话,给理想一点时间。 小到论坛的管理,大到爱国恨国,大到国家的管理,虽然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给理想一点时间,希望未来我们的论坛,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其实我们不管是爱国恨国,都是方式不同的爱国,明白了这个道理,本来是可以同心协力,殊途同归的。 但是大家为争论而争论,各自为政,彼此无法理解对方,更无法说服对方。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优势劣势,不能用别人的优势对比我们的劣势,也不能用我们优势对比别人的劣势,真正的比对是在同一条件下的数据说话。所以这样的争论永远没有结果。 争论本来无可厚非。 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或许就有了后果。 想起了有一件事,暮歌曾经因为六星论坛,被网监弄去天天背书,六星论坛关闭整改,这是前车之鉴,才有后来有人在版面指出要有危机意识。 大家想好好多玩一阵,就尽量不要让法人替我们背过,想让更多人可以好好玩耍就彼此克制尽量不要触碰底线。也尽量忽略一些模糊一些,不要上纲上线。 只是这个度,确实无法把握很好。 处于目前疫情和外忧内患,体谅家国不易,论坛不易。 也希望一切慢慢变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