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22-7-29 12:02 编辑
文:国子监小祭酒
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急需发展的新生国家遭遇了超级大国的经济封闭、外交封锁与军事威胁后的发展状况,但我们却亲身经历过。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下,美国由于忌惮社会主义中国所带来的力量,在建国初期就对我国进行了全面的封锁。
在美国封锁下的新中国,贸易通道被关闭,外交途径被断绝,周边的邻国上几乎都驻扎着美国的军队,如此艰难的境遇对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是无疑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然而,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中国并没有向强权屈服,我们依然坚持着建国初期所制定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没有因为无力的威胁而退让。
面对美国的全方位封锁,党中央和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从破除经济封锁,到破除外交封锁,最后在军事上成功反制美国,实现了新生国家的成长。
一、为全面封锁我国,美国在地图上打造“新月型”锁链
自成立之日起,新中国就渴望建设饱受创伤的国家,还人民以安乐。然而,通向世界的路从一开始就被敌视新中国的国际势力所堵死,当时,横挡在中国面前的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当时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遍,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因此给美国带来了极大困扰。尤其是朝鲜战争和日内瓦会议后,美国更加敌视新中国。“**歇斯底里症”患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一再强调:“中国牌子的共产主义比俄国牌子的共产主义威胁更大。”
为此,必须对中国进行坚决地“遏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说:
“对世界安全和稳定的眼前威胁现在集中在亚洲,……是加速发展从韩国和日本延伸到中东的自由亚洲的广大弧形地带各国的时候了。”
为了遏制中国以及苏联,杜勒斯上任伊始,就以宗教般的狂热风尘仆仆地奔波于世界各地,“像兜售人寿保险单那样”,到处游说,诱惑、胁迫“自由世界”国家与美国结盟,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作为钢筋,编织和构筑“遏制战略”的重重锁链。
在亚洲,美国在杜鲁门***时期就已经经营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岛屿锁链,岛屿锁链的北端是日本和韩国。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美国在日本投降后就全面占领了日本。1951年,美日又签定了《美日安全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在日本无限期、无限制地全面驻军,这样,美国就进一步完全控制了日本,使之成为美国的强大军事基地。
韩鲜停战后,美国又立即与韩国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在韩国驻扎大量美军。至此,美国的岛屿锁链的北端可说是固若金汤了
岛屿锁链的中间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韩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立即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以“阻止对台湾的任何军事进攻”,公然干涉中国的内政。
1954年12月,美国又进一步同台湾签定《共同防御条约》,向台湾派驻大量军事人员,把台湾变成了美国“不沉的航空母舰”。
岛屿锁链的南端是冲绳和菲律宾。冲绳本是日本领土,二战后由联合国交给美国托管,美国于是就在冲绳列岛上修筑了许多海、空军基地。菲律宾本是美国的殖民地,独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美军基地,其中的苏比克海军基地是侵略我国台湾的美国最大舰队第七舰队的大本营。
在菲律宾的南面,还有美国经营的“美、澳、新(新西兰)”集团,虽然它不属于岛屿锁链的范围,却加大了岛屿锁链的纵深。然而,要封锁辽阔的中国大陆,这样一条岛屿锁链显然是不够的,它只可能封闭它的东方和东南方。
于是,美国又着手完成对中国西南方向的战略包围。1954年9月,美国拖着英、法、澳、新西兰等国跑来与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起搞了个《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明确规定所谓外界的侵略和武装进攻“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
再往西,还有一个1955年签定的《巴格达条约》,成员国有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美国虽不是这个条约的成员国,但却是这个条约的策划者,而且是这个条约组织的实际控制者,并且于1957年参加了这个条约的军事委员会。
于是,针对中国的岛屿锁链最后发展成针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这样,美国就与除苏联、蒙古等国以外的中国的几乎所有邻国都签定了军事条约,在这些国家派驻大量美军,在军事上封锁了中国。
在进行军事封锁和威胁的同时,美国还在其它各方面封锁和“遏制”中国,拒不承认新中国,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不同意中国进行任何贸易和文化交流,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禁运的决议,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把中国打入另册,还严格限制和无理干涉其它国家同中国的交往,哪怕是正常贸易往来。
美国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确实给当时中国的发展制造了严峻的国际环境。这场封锁卡住了几乎所有的海洋通道,严重限制了对外交往和贸易,连橡胶等原料都买不到,更不用说引进工业设备了。在外交上也使得很少有国家敢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因此,中国要想得到和平发展,就必须打破美国的遏制与封锁。
二、打破外交封锁,万隆会议周恩来扭转乾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间,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出现了一批新的独立国家,它们都曾饱受侵略和压迫之苦,都希望相互团结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本国经济和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1955年4月,在亚洲的5个新独立国家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锡兰和巴基斯坦的倡议和组织下,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商讨“促进亚洲的亲善与合作”以及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中国也受到了邀请。
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遏制与封锁,向第三世界国家寻求友谊,进而走向世界,中国决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率团参加这次会议。
当然,美国是极不喜欢这次会议的,它害怕亚非国家通过接触会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美国国务院对这次会议的恐惧达到了“毛骨悚然”的程度。
为破坏这次会议,美国极力宣扬“共产党中国的威胁”,利用少数民族的问题,华侨问题和国界等问题挑拨中国和与会各国的关系,企图使会议达不成任何共同协议而失败。
此外,美国还派了一个由70名记者组成的、被人们讥讽为会议“最大代表团”的记者团赶到万隆,专事造谣诽谤、破坏会议团结的宜传报道。这些所谓的“记者”,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国务院的“秘密使节”和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关的工作人员。
4月18日,亚洲会议隆重开幕。会议开始时的气氛融洽而热烈,但很快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国家代表的发言攻击了共产主义威胁,泰国代表的发言更直接指向了中国,说中国对泰国构成了严重威胁,泰国不得不参加《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以保卫自己。
周恩来看到了会议的不祥之兆,他抱有使会议成功的诚挚愿望,负有使与会国家和全世界了解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任,他必须扭转会议的局势。
19日下午,周恩来从容登上会议讲坛,发表即席演说。周恩来用平静的语调发言,他说: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求吵架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亚洲国家听见了,非洲国家听见了,与会代表相视微笑,那种会议即将陷入分裂的危机感一下子烟消云散。
周恩来接着说: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在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寻求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他最后真诚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而努力吧!”
周恩来发言的结尾被掌声和欢呼声淹没。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等代表离开座位走过来,同周恩来热烈握手。碰巧会议开始前,万隆上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雷雨过后,已化为丽日清风了。
正如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万隆》一文中所说,周恩来这篇发言“没有闪电和惊雷”,但却是“惊人”的,它举扭转了亚非会议的方向,为会议最后取得极大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还广泛地会见了各国代表团,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解释中国的政策,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许多国家开始相信中国的和平愿望,对中国消除了疑虑和戒备,增加了同情和谅解。
缅甸总理吴努在1955年4月26日对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他深深相信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
会议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还当即表示愿意到中国参观访问,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亚非会议后,又有许多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迅速扩大了同亚非国家的交往,美国策划的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逐步被打破。
参加亚非会议,是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遏制和锁链,走向第三世界的重要一步,也是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三、打破军事封锁,在越南战场上击退美军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法军撤出了越南。根据日内瓦会议协议,应在1956年7月以前举行全越南的自由选举,以实现越南的统一。
但南越政权在美国支持下,拒不执行这一协议,他们很清楚,选举的胜利者必然是在全越南享有崇高威望的胡志明,美国之所以支持南越,其目的是把南越变成它遏制和威胁中国的军事基础,作为颠覆北越并进而进犯中国的桥头堡。这一点是美国***的明确目标。
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1965年1月的讲话中直言不讳,说美国在越南的真正目标“不是帮助朋友,而是遏制中国”。
然而南越政权很不争气,它独裁、腐败,镇压一切爱国民主人士,镇压学生、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佛教徒、天主教徒的一切运动。
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它还调动军队不停地“清剿”和“扫荡”,甚至效仿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野蛮作法,在南越建立所谓“战略村”、“无人区”。但这些都吓不倒南越人民,他们在北越和中国的支持下展开了四次如火如荼的游击战,南越政权虽然有美国直接的军事支持,依然摇摇欲坠。
为维持南越政权,保持南越这一遏制中国的基地,从1961年开始,美国开始派出各种特种部队进入南越,但同样无济于事。
1964年8月,美国声称美国军舰在北部湾的公海上遭到北越舰艇的“无端攻击”,接着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对北越进行夜以继日的轰炸,同时派出数十万正规部队侵入南越,镇压南越人民武装,越南战争迅速升级。
对于遭受美国侵略的越南人民,中国的立场坚定不移:全力支援。
1962年,当美国表露出要扩大侵越战争的意图时,中国就决定立即向越南无偿提供可装备230个步兵营的武器。1964年美国开始轰炸北越后,当时任外长的陈毅元帅在记者招待会上满怀豪情地宣布:
“中国人民无条件地站在越南人民这边,直到打败美帝国主义!”“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不存在任何幻想,如果美帝国主义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吧!”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了,我的头发都等白了。如果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大陆,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打败它!”
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已表明,中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慑于中国的强大威力,美国在整个越南期间始终不敢把地面战争引向北越。
由于美国始终不敢派地面部队进攻北方,中国也就没有必要派出志愿军直接参战。然而,中国采取了除此之外的所有手段援助越南。越南人民军的武器装备绝大部分是中国提供的。军事干部是中国培训的,吃的大米、穿的军服、甚至使用的蚊帐都是中国提供的。
在越南战争期间,据中国公布的数字,中国援助越南的物资价值200亿美元,其中包括6亿美元现汇,而实际数字远高于此。在中国强有力的支援下,越南人民越战越强。号称强大的美国,虽然动用了它一半左右的军事力量,却仍然被打得焦头烂额,损失惨重。
同时,美国国内反战浪潮高涨,国际上空前孤立,并且国力下降,被苏联迎头赶上。美国终于再也支撑不住了。
1975年5月1日,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垮台,中国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解放了越南全境历时12年的越南战争,终于以美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告终,它所幻想的以越南为基地威胁和遏制中国的美梦也最终破灭了。
四、参加莫斯科经济会议,打破经济封锁
美国对新中国所进行的经济封锁覆盖面实则包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在美国的封锁下,东西方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促进东西方经济合作,1952年,苏联***支持一些由东西方国家民间组织和进步人士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议上极大地拓展了对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
周恩来十分重视这次会议,在出席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的人选确定后,周恩来接见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对这次重要会议的指导思想作了交代,他说:
“参加这样的国际经济会议机会难得,不能放弃,在那里,同外国代表团交往的面要宽一些争取打开我们同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局面。”
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参会代表除了在大会和小组会议上作报告和发言以外,还在会下积极活动,举行招待会。先后与14个国家代表进行贸易接触,签订贸易协议,取得了很大成果。
中国代表团的贸易活动首先抓住西欧这个主要环节,从会议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原先设想以法国为重点的计划,决定把英国作为突破口,以便迅速打开局面。
英国当时经济危机持续发酵,民用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产品普遍滞销,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虽然不敢公开反对封锁禁运,但并不反对商人和新中国进行贸易。
因此,英国代表团成员中的一批工商业家和工党保守党的议员抵达莫斯科以后首先寻找与中国代表团接触的机会,雷任民等认为英国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有带头作用,如能首先与英国取得协议可以解除其他国家的顾虑,以便中国贸易活动的广泛开展,所以中国代表团首先完成对英国的贸易谈判。
中英贸易协议的签订在会议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开展贸易谈判活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后,法国、比利时、荷兰、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均相继同中国签订协议。会议结束后,瑞士、芬兰等国商人还赶来与中国代表进行谈判。
通过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及所签订的协议中国重新建立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民间贸易关系对美国对华封锁禁运政策打开了缺口。
结语
尽管基于“冷战”思维,西方阵营联系紧密,但各国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
英国和法国是美国最重要的两个盟国,它们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参加了美国组织的几个军事条约,阻碍中国重返联合国。但它们和美国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的,而且,随着它们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逐渐恢复,以及固有的大国意识的增强,它们越来越不甘心受美国的控制,它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因而也越来越尖锐。
1957年1月,英国新首相麦克米伦上任伊始就宜布英国不是美国的“卫星国”。5月,英国宜布单独放宽对中国的禁运,法国、丹麦、比利时、荷兰紧随其后,于6月相继作了同样的宜布。1958年中国炮击金门,美国向台湾集结兵力,英、法都表示不予支持。
1958年,法国戴高乐重新上台,逐步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并同英国一样,明确宜布法国不当美国的“卫星国”。1964年1月,戴高乐冲破美国的阻挠,宜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新中国建交。在法国的带动下,意大利和奥地利于同年同中国互派了商务代表。
中法建交,又给美国封锁中国的政策以沉重打击,美国制造的封锁中国的“遏制”坚冰已经开始融化,出现了许多裂缝和缺口,开始分崩离析了。
自此,美国在建国初期联合各国对新中国进行的经济、外交军事方面的全面封锁已然打开缺口,新生的共和国也在反封锁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获得了反制美国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