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2-6-12 08:07 编辑
一.
公元前627年,春秋进入中期,这个时期,所谓周天子虽然还保留着“一统天下”的架势,无奈各诸侯国都在念着自己的小九九,所以周天子也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偶尔也会被那些有实力的诸侯国用来拉大旗作虎皮的道具。
其实,即便是在今天,也很好理解那些诸侯国的心思,稍微有点能力的,谁愿意听你摆布?顺便还可以恃强凌弱,拿着那些小的诸侯国,欺负着玩,要么武力威胁,要么还有什么颠覆的威胁,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想当江湖老大,想砍人,首先就要做好孙子,做好被砍的准备。
秦国在春秋的前期是一个不算太大的诸侯国,位置又比较偏西陲,所以,一直没有引起那些当时有实力的诸侯国的注意,结果人家“一心一意搞建设,图谋大业求发展”,到了春秋的中期,了不得了,忽然其他的那几个所谓有实力的诸侯国,晋国,齐国,楚国眼睛瞪的老大的看到一个现实,那就是,一直偏居在西部的秦国,突然就壮大了,而且正成为一种春秋的新生代,裹挟着咄咄逼人的气息,让所有的诸侯国都感觉到寒意。
从不出名,到威震春秋,秦人真的是有一种图谋大业的霸主情结,正所谓咬人的狗儿不露齿,一旦张开锋利的牙齿,那一定是要撕掉你的一块肉。
所以,看着其他诸侯国完全不理会周天子号令,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厮杀的时候,秦人冷笑着藏起自己的锋芒,它们在积蓄自己的国力和能量,那几个朝代的秦君都明白,自己拳头的硬度,不是靠别人恩赐来的。
但是,到了春秋中期,情况不是这样了,秦人渐渐有了和其他诸侯国掰腕子的资本和能力,秦穆公是一个内心充满着征服和扩张欲望的君主,在数百年默默无闻沉寂之后,秦国到了秦穆公这里,已经可以剑指中原,觊觎诸侯。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出了自己的军队,要远征讨伐郑国。
说来滑稽,这郑国和秦国至少有一千多里的路途,中间还隔着数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完全是八竿子打不到的。话题得稍微往远一点说,原来郑国聘请了三个秦国的将军协助守边,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通过这个细节可以证明,其实这时候的郑国也确实实力不济了,秦人说派人帮助他们守边卫国他们居然也敢信,这不是典型的开门揖盗,引狼入室么。
果然不久,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二.
秦穆公当然不是个糊涂虫,他所以决定起兵伐郑,真的军事和政治考虑是,在有内应的情况之下,他可以灭了郑国,然后以郑国为他觊觎中原的基地,去实现他逐鹿中原的政治梦想。
但是,从秦都的雍地(陕西的凤翔),到郑国都城(河南新郑)全程一千五百多里,,途中要经过很多险关要隘,所以,这次军事行动,说实话,更多的就是一种赌徒的投注。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便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哭着说:“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
蹇叔是什么人啊,他身为秦国的大夫,深知此次征讨的凶险和不可预知。
可是,谁能阻挡充满着政治野心和抱负的秦穆公呢。
于是,大军也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的商人弦高一面派人急速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想袭郑秦军的怀疑,他们觉得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
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
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军。
所以,秦军劳师袭远的忙活了这么久,结果被一个牛贩子给迷惑忽悠的失望而归。
当然,事后,躲过了灭国之灾的郑国,肯定是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郑穆公到底奖励了商人弦高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弦高的名头和地位肯定会全方位的提升,现如今还有人树典型的时候拎出这个牛贩子讲爱国主义者的故事呢。但是据说是弦高拒绝了郑王的一切嘉奖,回应说,郑国乃我的国,看到它危亡哪有不救的道理?瞧瞧,这境界!
三.
秦人远征未果,劳民伤财,空手而归,严格的说,这也算是失败。而这种失败,对中兴和强大的秦人而言非常丢份子失面子。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秦人需要一个出气筒,需要一个自我安慰。
这次,它们把目光盯在回程路上,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诸侯国滑国,当然,虎狼之师的秦国灭掉滑国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历史注定要让它们懂得什么叫做大喜大悲。
在闻听秦人伐郑的时候,秦人的举动引起了一个大国的注意,这就是晋国。而晋国当时也面临着一场国家重大的人事权力变更,晋文公刚刚死去,刚继任的新君晋襄公闻听秦人伐郑,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晋国的中军统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哭劝,而出兵伐郑,其实是对晋国的挑衅和蔑视,晋国必须利用这样的机会,给秦人一个教训。
但是,晋国也有不同的声音,大夫栾枝就反对攻秦,他认为晋国还没报答秦穆公曾经给予的恩惠,两国素有秦晋之好,姻亲绵绵,这样出兵击秦,实在有违先王遗愿。
先轸面对满朝文武大声说:如今我国正值大丧,这个时候,秦国不和我们同悲也就罢了,居然还起兵攻打我们同姓同宗的郑国。这是它们无礼在先,还谈什么恩德?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我们不为自己也要为我们的后代子孙考虑,这怎么能说是忘记先王遗愿呢?
结果是主战派占了上风,晋襄公也认同先轸的意见。
晋人决定在崤山这个地方伏击秦军。而且,为了让这一战更有把握,晋人还联合了姜戎这个部族群落一起迎战。姜戎这个部族非常骁勇,擅骑善射。
口袋阵早已经在东、西崤山布好,就等着劳师袭远,人困马乏的秦军往里钻了。
四.
灭了滑国,远征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这几位将军,心情不错,总算回去对主公也有所交代,这不能算是贼不走空,起码也不能算无功而返。况且他们在滑国缴获了许多财物,还有许多美女,这些带回去献给秦穆公,领导一高兴,备不住还能有什么意外之喜呢。
但是,当军队即将进入崤山的时候,坐在马背上的白乙丙突然想起临出发的时候,蹇叔哭送的那一幕,心里打了一个激灵:崤山啊,这就是崤山。于是他赶紧提醒总军孟明视:千万当心啊,这地方不就是我爹蹇叔说的那地儿吗。
孟明视不以为然,我们这一路的回程没遇到任何麻烦,而且按照礼数,晋国这会儿正在发送它们的晋文公呢,哪有功夫管顾我们,更何况我们穆公对晋国有恩惠,两国在春秋声名鹊起的秦晋之好谁不知道?
这一番话,说的白乙丙无话可说了,想一想也是有道理。所以,秦军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防范,就进入了崤山。
这是回家啊,谁人不归心似箭?虽说山路崎岖,而从滑国抢来的辎重和女人也影响了队伍的行进能力,所以,整个秦军的队伍松散拖沓,毫无队形。
一边是准备停当的伏击队伍,一边是毫无准备,自以为是的秦军,这场战役还没有开打,就注定了这支秦军的命运。
事实也是这样。
眼看着秦军一步步走进了伏击圈,身穿孝服的晋襄公亲临战场,这是对晋军多大的鼓舞啊,亲爹的丧事都先放一边,先收拾秦军。
在崤山这个口袋的山谷,可怜而自负的秦军就这样被晋军和姜戎联手包了饺子,好大的饺子,好丰富的馅儿。
发现中了埋伏,孟明视下令部队快速冒死通过山谷,晚了,已经过不去了。拖沓的秦军被切割成一段段的,被晋军和姜戎从容不迫的吃掉。
这一仗,秦军全军覆没,三位将军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统统成为了俘虏。
崤山之战,是春秋外加战国期间,秦军遭受到的最大的失败。
消息传来,秦穆公面无血色,那口气好不容易缓过来,然后他带着文武百臣,身披丧服,朝着秦军大败的崤山嚎啕大哭。
那一刻,大夫蹇叔最应当揪心,因为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生死未卜。当然,同样揪心的还有百里奚,他的儿子不是别人,正是这支秦军的总军孟明视。
五.
秦穆公的女儿怀嬴是晋文公的妻子,也就是晋襄公的嫡母。所谓嫡母就是妾所生之女对父亲正妻的一种称谓。
怀嬴对晋襄公说:我听说晋军已经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这几个秦国大将都活捉了,我看秦晋不和都是这几个人引起的,这三个人要是落到我爹穆公的手里,我爹肯定会把他们生吞活剥。既然这样,您何必动手?还不如放他们回去,让我爹也就是你外公修理他们,您觉得怎样?
晋襄公觉得母亲说的有点道理,也不太好意思驳了娘亲的面子,于是就把这三人放了。这三人被放了之后,生怕晋襄公反悔,连囚衣都没脱就跑路了。
先轸来拜见晋襄公,问这三个俘虏的行踪,晋襄公说:母亲前来求我,碍于母亲的面子,我遵她的命,把他们三个人放了。
先轸一听就火了:我晋军将士不顾自己的性命,才活捉敌人三将,如今您居然听妇人之言,不但自毁战果,而且您的放虎归山将来我晋国离亡国不远了。先轸说完,拂袖而去。
晋襄公这才明白过来,忙派人去追,可惜为时已晚,逃命的这三位恨不得生出四条腿,总算逃回了秦国。
做闺女的什么时候的胳膊肘都朝着娘家拐啊。怀嬴用最简单的计谋,让晋襄公找不到北。所以,在政治智慧上,这位晋襄公同学是不及格的。
先轸没说错,三年之后,秦穆公亲率大军攻打晋国,孟明视为先锋,结果晋军被打的落花流水。不过这时候先轸已经死了,他没看到这一切。
崤山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很著名和经典的战役,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歼灭战。有考古史料证明,崤山之战后,推动了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各国军事武装力量的进展,以及军事装备的改进。
崤山之战也彻底打破了所谓“秦晋之好”的神话,两个大国就此撕破脸皮,而秦国则联络了远在南方的楚国,对晋国形成夹击之势。
崤山之战也是秦国唯一一次全军皆墨的耻辱之战,秦人可谓刻骨铭心。
合卷叹息:
弦高大义救社稷,崤山无言埋白骨;
秦军自负吞苦果,史上无毒不丈夫。
(又记:在国与国之间,所有的友好,都是一种外交辞令,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秦国如此,晋国何尝不也是如此?现在的国与国大概亦如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