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也好,民间也罢,很少有人议论关羽的不是。
关羽是被我们中国人神化和美化了的精神偶像,是中华民族诸多美德的集大成者,至今受到很多华人的顶礼膜拜。
关羽的无比忠诚,关羽的勇猛顽强,关羽的坚定信念,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讴歌称颂或津津乐道。
关羽的忠诚,主要体现对结拜大哥刘备的忠贞不二上。
桃园三结义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备除了一颗宽厚仁义之心,以及似乎没有什么有力证据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自我身份认同,几乎什么也没有。
关羽并不看重这些,而是被刘备的人格魅力彻底征服,死心塌地地跟随左右,鞍前马后地为其服务,毫无怨言,从无二心。
刘备兵败徐州之后,关羽为了保全兄长的两位夫人,忍辱负重,暂降曹操,但却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着回到大哥身边。
得知刘备的确切消息后,关羽毅然决然地放弃曹操赐予的官位、豪宅、钱财和美女,带着两位嫂子,不顾一切地冲出重围,直奔刘备而去。
走千山,涉万水,关羽从不言苦;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一往无前。
这位有情有义的真汉子,这位英俊神勇的美男子,把忠义二字看得比生命还重,让人感叹,让人动容,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古往今来,关羽受到的赞誉无数,他也无愧于后人对他的敬重和崇拜。
人比人,气死人。同为三国名人,曹操千古之后的境遇与关羽相比,相差何止万里?
论历史功绩,关羽不如曹操;比诗文词赋,曹操高明百倍;讲民心公论,到了阴间的曹操只能哀叹生不逢时。
曹操是那个年代当仁不让的思想家、政治家、纵横家、文学家,这一点丝毫不用质疑。
因为一部略有偏见的《三国演义》,因为作者的褒刘贬曹,曹操成了后人心目中的奸诈无情之徒,多年无法平反,至今难以翻身。
曹操真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么?恐怕不尽其然。
别的暂且不论,在如何对待关羽这个事情上,曹操确实倾注了真情真爱,甚至超越了所谓的仁至义尽。
为了留住关羽这个将才,曹操在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上下足了功夫:封大官,赐豪宅,送美女,赏佳肴,所有能给予关羽的东西,曹操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了。
包括感情上的投入。曹操对关羽的喜爱发自内心,没有半点做作。
只可惜,这一切都没能留住关羽。
当关羽不辞而别,无比伤感和失落的曹操没有采纳部属立即追杀以绝后患的建议,而是被关云长的忠义情怀深深感动,主动出城以礼相送。
当曹操赠送的那件遮凉御寒的锦袍披上关羽的肩头时,被温暖、被感动的肯定不止重情重义的关云长。
在投奔刘备的路上,关羽连斩曹操的数名将领。曹操不仅不予责怪,还派人快马送来通关文书,生怕耽误关羽的行程。
如此有情有义的曹操,还是那个传说中无情无义的乱世枭雄吗?
显然不是。
也许可以说,一部带有强烈个人好恶的《三国演义》,成全了刘备,坑害了曹操,某种程度上甚至冲淡了正史。
何为历史?是官方编撰的一本正经的正史?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野史?恐怕很难说哪一个更权威,至少从实际影响力看,有时后者的威力往往更大一些。
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里有不少杜撰和演绎的成分,一些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有的甚至张冠李戴,但这丝毫没有消弱它的巨大影响力。
事实上,不少人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常识,更多来自于野史性质的《三国演义》,而非其它官方文献。
正史的局限性,在于它的鲜明阶级性和人为选择性。
统治时间稍长的朝代,当权者组织编写的正史,自然偏重于展示成就、总结经验,很少触及矛盾问题,更不会记录所谓秘闻丑闻,展示给后人的全是明君英主和太平盛世。
而统治时间较短,来不及编写正史的朝代,只能任由后人胡言乱语。于是历史地位被无限贬低,所犯错误被无限放大,有的甚至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受此不公正待遇的,曹操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惨的那一个。
被所谓正史坑害最严重的,当数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励精图治和一统天下,今日之中国可能完全是另一副模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能不能顺利地延续和传承至今,都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辙。这“五个统一”,立起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四梁八柱,开启了华夏民族发奋图强的宏图大业。
从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看,怎么颂扬秦始皇都不为过。但史书并没有给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和定位,而是将其描述成无恶不作的暴君;一段孟姜女哭长城寻亡夫的凄美故事,更是将这种误解推向了极致。
想一想秦始皇,曹操同志可能就没那么委屈了。
2011年2月8日草于辽宁大连,2020年7月28日晨完善于河北保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