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泼雷 于 2022-5-7 20:31 编辑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最早看到这阙词,因为琼瑶小说和电视剧。彼时在“几度夕阳红”中只看到文艺,尚未品味出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旷达。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方才了解杨慎身世:明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殿试第一名,因大议礼之争遭贬。与解缙、徐渭并列明三大才子。《明史· 杨慎传》:“杨慎博物洽闻,于文学为优。”
重读明朝,因为某次活动想写个历史题材的帖子。青睐宋明两朝,终于敲定明,缘于之前了解宋瓷时顺带关注了下明青花;又曾好奇晚明金圣叹、李卓吾等独具匠心不拘一格的文人,忍不住想搜寻时政对文化风格的影响脉络。
然而提及这部书,遭遇某位同学的不屑。她认为读书应该看史记之类的经典,意即此书过于戏谑和不够庄重。又在讨论中听到《万历十五年》,索性拍了电子版万历,捡起《剑桥中国明史》,三管齐下,以期在抬杠中以排山倒海优势压倒一切。
1、
三本书于史实方面的叙述无甚出入。《明朝那些事》说朱元璋对待贪污官吏扒皮、建文帝的离奇失踪、朱棣亲征蒙古,《剑桥中国明史》亦如此描述。差别在切入点和描述风格。《明朝那些事》以故事形式铺开,参杂作者的爱憎喜好,侧重对人性和情感分析,塑造人物有血有肉,读之欲罢不能------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精彩。
《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为横断面,分别选取几个人为主题章节,从文官、武将、人治、文化等几个方面见微知著地阐述大历史观,剖析中国儒学至上的传统社会。
《剑桥中国明史》我只有上卷,主要是政治史,典型学术范儿,黄仁宇有参与撰稿。不出乎意料地刻板与枯燥。字斟句酌,少有废话。
当年明月显然看了很多资料,书中“世间已无张居正”正是万历十五年的标题之一。因此我试图在比对中纠错的打算落空,而妄想捕捉时政对文化影响脉络的打算亦失败。晚明李贽的思想和放浪形骸之行为,更多源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冲突。
先有观点再搜罗证据试图论证的行为十分主观地想当然。
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最初喜欢这句,仅仅因为意境。看《明朝那些事》,才了解王守仁的心学及生平,以及朱熹的格物悟道、王守仁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之不同。当年明月对王推崇备至,神乎其神,我读时隐隐感觉倘若分寸力度达不到王守仁的恰到好处,心学很容易因浮萍般的根基陷入虚无主义。窃以为理学心学只是悟道方式不同,无所谓对错,殊途同归,关键看持有者如何自如运用。
待到看万历,发现黄仁宇在李贽的矛盾一节对心学的看法和我相似,忍不住窃喜。阅读也是发现和印证的过程。
3、
和谈恋爱一样,除了明显渣男,读物无所谓好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史记固然经典,可它没有让我一气呵成乃至反复阅读的原动力,因为目前我的吸纳体系,尚未达到那个程度。既如此,莫不如识时务地放低姿态,从引发阅读乐趣的书籍入手,继而顺藤摸瓜,就同一主题循序渐进铺开、网罗,反而切合实际地可以顺势多读几本好书。
众口铄金的好书倘若读不进去,毛病不在书身上------只因自己尚未准备好。不必强求,搁一旁放放,不定什么时候机缘巧合又来了兴致。
读物可以切换,但是阅读不会停。
和有趣人做快乐事,又岂止是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