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会创造历史,谁都是历史洪流中那粒或透明或混浊的水分子。不一定不可或缺,但既然存在就一定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糟老头子曹嵩之死和由此引发的徐州争夺战,再次雄辩地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个身份显赫或位卑言轻之人,一次深思熟虑或草率鲁莽的举动,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或导火索。 近的如巴尔干半岛那声枪响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远的如曹嵩之死引来了一番生死大战。 胸无大志、宽厚待人的徐州刺史陶谦,原本与曹操并无瓜葛,为了讨好心狠手辣、图谋天下的曹孟德,不仅高规格、高标准接待了曹操之父曹嵩,还慷慨送礼,并派出官兵护送过境。 前有高档宴请,后又军警护送,按照当时的规格和对照如今的做法,曹嵩享受的绝对是高官才有的待遇。 陶谦一心只想讨好曹操,却没想到好心也会办错事,部将张闿暗藏私心,干出了图财害命、另立山头的勾当。 父亲被杀本是不共戴天之仇,曹操首先想到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以此为幌子,一举攻下徐州,把自己的地盘扩充得更大一些。 曹操就是曹操,从来都只讲利益,从来都把仁义道德踩在脚下。至于亲情,只能屈居次席,甚至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如此这般,本应满怀丧父之痛的曹操竟然有了些许快意。 如果得知儿子的真实想法,命丧黄泉的曹老爷子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悲伤。 曹操不管这些,因为他相信领土和权力之争从来都充满权谋与血腥。 曹操不顾这些,因为他深信肮脏的政治斗争里,仁义从来如粪土,亲人亦可当草芥。 在曹操的人生信条里,有这样几句话应该不可或缺: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胜者王侯败者寇,管他手段多狠毒;吐出去一块光秃秃的骨头,换回来的必须是肥墩墩的大肉。 曹操不讲仁义道德,不信人间正道,不相信这个,更不遵守这个。 聪明的曹操也有糊涂的时候。他料到了袁绍、袁术、公孙瓒等人不会出兵救援陶谦,却没料到势单力薄的刘备会横插一脚、奋起一击。 创业之初的刘备总能抓住一切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 当初十八路诸侯会盟,只有关张两位拜把子兄弟的刘备硬是挤了进去,虽然没整出什么大的动静,却借此在各路枭雄跟前混了个脸熟。 之后刘备投奔公孙瓒,做起了平原县令,拉起了两千多人的队伍,走出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步。 用今天的话讲,刘备也真是敢整能整会整,区区两千人马,竟然敢与曹操的数万精兵抗衡,竟然要用以卵击石的豪气去救援被围困中的陶谦。 刘备很疯狂,但确实很有远见卓识。 刘备很仗义,但确实有其政治野心。 刘备的优势,在于他有汉室宗亲的身份,在于他始终高举和代表着仁义道义和正义。 谁都不喜欢打仗。尤其是乱世之中的老百姓,大多希望有人匡扶正义,结束战争。 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差不多是一穷二白、赤手空拳的刘备就这样被推上尔虞我诈的历史舞台。 计谋韬略,智识胆量,刘备一个都不缺。 决定救援陶谦,刘备凭借的不是军事实力,而是人心道义。 以仁抗不仁,以义敌不义,不成功,即成仁。刘备的这着险棋确实走得非常精妙。 当然,在那个崇尚英雄、崇尚武力的冷兵器时代,刘备除了那杆高高举起的仁义大旗,他还拥有三员兄弟相称、忠心耿耿的猛将:关羽、张飞、赵云。 这三员猛将,足以让刘备的信心大涨、实力大增。 有民心相向,有良将相助,刘备看似冒险的救援徐州之举,也就多了几份正气和胜算。 刘备的所作所为,确实配得上仁义二字。 对于刘备的冒死救援,万分绝望、坐以待毙的陶谦自然十分感动。迫不得已也好,真心实意也罢,反正陶谦把徐州刺史的位置让给了刘备。 刘备的这趟买卖确实赚大发了:区区两千兵马,外加三员大将,一下子赚得了一州六郡和数十万军民,还有同生共死的难得民心。 刘备没有趁人之危,坚持谢绝陶谦的好意;实在推辞不了,也只承认暂时代理。 这一举动,使得刘备的仁义之举更加正义。 这一举动,使得曹操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铁肩担道义,仁义得人心。刘备的正义之举,如阴霾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那个乱世,温暖了万千人心,也最终成就了蜀国的一代霸业。
2010 年6 月29 日草于辽宁沈阳,2020年7月14日晨完善于河北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