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22-4-17 22:59 编辑
四手老师的《遇见民谣》很有深度,民谣的流派,成名的歌手,拿手的曲目,如数家珍,而且深挖到创作的背景,以及对当代人的影响。互动时,她说我写的小说,唱的歌都不错,并让我也来写一篇。
写文章,对我来说,不是难事,但写的不会这么洋气和深刻,文章的美感和层次跟人的文化和认知有很大关系。
按我的认知,现在的人可分为雅人、粗人和俗人,雅人自不必说,有文化,有修养,下笔千言,通今博古,或者在某些方面,造诣精通;粗人嘛!即使不是脏话连篇,起码也没什么信仰追求,吃饭,睡觉,挣钱,或者这就是追求吧,谁唱的,唱的什么,知道了又能咋的?或者根本听不出什么子午卯酉,什么路数;俗人呢?介于两者之间,不求甚懂,也不是无知透顶,而我就是这样的俗人。
谈民谣,就从俗人立场来看。
民谣是什么?俗人都不知道,顶多在印象中有首《中华民谣》的印象,或者学过吉他的人会知道,吉他分为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两种,这是俗人所能理解的两个名词。让一个俗人选出自己演唱曲目中的民谣来,还不如让人从传统理念来分,美声、民族和通俗来。
小时候,那阵的美声还不通行,基本以民族为主,后来与国外接轨了,才传出一种新唱法——洋唱法,这个洋被我们通假到羊身上来,羊叫起来咩咩的声音,弹性节奏还深远,相似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洋唱法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中国毕竟不是歌剧的故乡,还是传统的民族唱法更能深入人心,而且,人们更能从民族唱法中体会出爱国的情怀来,这是属于正能量的一种极度表现。
有一个小品或是相声的节目吧,描述美声和民族唱法的。说美声是大开大合,嘴型要圆,喔喔唱的时候才好听,挺胸抬头那是更肯定的,唱起歌来,脑袋还要一不楞一不楞的。这个词是方言,东北人可能理解,不知道南方人用什么字能符合这意境;民族唱法,唱起来是要夹着腚,撅着屁股,(估计用翘臀更符合书面语言),也是挺胸抬头,激昂或抒情时,一定显示出要深情沉痛来。
至于通俗,借用赵本山的一个小品中的一句话说,通俗摇滚流行迪克斯,这一串话的意思是,除了美声和民族唱法之外的,都可以归类到通俗中来。
至于现代人喜欢什么,按自己的口味来就好,从小学到初中,然后青年、中年,人们的喜爱程度都是一步步变化而来。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娃哈哈……金刚葫芦娃都可以算儿童时代的通俗流行歌曲,然后是上海滩,妹妹找哥泪花流、我的中国心,黄土高坡、送战友交替流行。中学时代的台湾校园歌曲 外婆的澎湖湾、童年不知道是不是民谣,这曲风和歌词的心意倒是给了国人们很大的冲击,到齐秦、王杰、童安格、小虎队,姜育恒、高胜美、孟庭苇这些名家时,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品味,发生了根本变化。
除了一些影视金曲会偶尔流行开来外,一些晚会,庆典之类的应时之作,基本上不会留下太大影响,当时的气氛或者特定的场合,人们会小小的激动一会儿,也就是这么长时间,或者想起明早起来会有好吃的烧饼,或者刚在街上捡到了一块钱,擦完眼泪回到家的功夫,在头脑中就抹除了。这就够了,据说鱼的记忆才七秒,更短。
这类歌曲一般已颂扬为主,就是活生生的赞美诗。这类东西,北泡菜国是发扬到了极致,在本朝,流于形式的假大空,横空出世时,也是壮观了些时日,陈腔滥调的久了,也是没人待见了。所以清新空气一入侵,陈腐滥调的东西马上灰飞烟灭。
很久以前,有个传闻,说李谷一要和邓丽君比武较量,不胜利不结婚,当然最后是含着泪结了婚。不知道这事的真假和出处,但比武来说,肯定是李吃了亏,这种歌咏唱法,也只国内尊崇些,在大领域内还是人家占了上风。
从知道邓丽君的名字开始,我就知道了她是靡靡之音的代表,铁锤般的硬汉和铁姑娘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谈情说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