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22-4-6 11:28 编辑
文/归隐宋朝
尽管泌水兄的这餐饭渐冷,可我还是忍不住拿来炒一炒。
我感觉泌水一开始没想把陈骚情事写成小说,只是想拎出个故事来展示一下某一类人群的生活状态,没成想创作惯性与悲天悯人若井喷狂涌,成就了这篇标准篇幅的短篇小说。可以说,这是泌水近两年少有的佳作,没有之一。也是我建议轻言全坛置顶的原因。
在此不想谈及此文的文学价值。近些年,但凡教科书似的的文学作品大多缺乏可读性,只是小众人群自娱自嗨的噱头。按照批判现实主义的审慎态度,好作品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社会某类人文事物走向的深刻揭示:一是,对于人类共识的美好良善的刻意挽留。我的理解,就是所谓的文学的社会意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小说的文学性还是要存在的,而我的认知可能很不专业:那些缺少了刻意的创作痕迹,只留下引人入胜的阅读欲望的就是好作品。如泌水这篇。
此文泌水没有浓淡分明的润色,没有花哨繁杂的笔触,唯用冷静客观的白描还原事物的本质,连剖析都省略了,只留下赤裸裸冷嗖嗖的展示。掀开一个不为人知或熟视无睹的社会层面,不必给出某种答案,哈姆雷特千人千解,留给读者就好了。
大的社会变革,往往会带来一些结构性的代价,因为这是体制的空白所带来的。变革大潮风起云涌,而完善过程却是漫长的,甚至需要几代人。自30年前开始自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到20年前由国家出台政策统筹规划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土地流转,也已经由试点到全面铺开进行了十余年。不再滞留于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这是国家城乡建设的一种必然。再经过几代,实际拥有土地的农民人数会呈下降趋势,这也是一种必然。随着国家户籍政策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变革,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进程。而目前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客观存在着城乡、贫富、教育资源等项差别,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资源分配和农村留守等现实问题,这在泌水的小说里都若隐若现的一一呈现,这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所系,也是它成功的保障。
俗话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其实,贫穷限制了更多的东西,其中最可怕的是是希望和幸福。陈骚失去了很多,却没有失去希望和渴望得到幸福的努力,这是这篇小说给我们的一个出口,再卑微的幸福也是幸福。所谓幸福,一定是历经困苦者百倍珍视,并同样被另一个人珍视的感情生活,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泌水坚持以此为基调串联故事的走向,是紧贴生活,从而也就真实可信。
陈骚的成功塑造还在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层次感,他可以低微到尘埃里,但他始终保留内心深处的尊严,以及向往好日子的努力与良善。他的隐忍与耐性与其说是生活困苦磨炼的结果,不如说是一个成熟人格所应有的种种正常的本能。他不去报复,选择分离选择承担责任;他善待兄长,就是秉承传统的忠孝价值。就连他追求感情的狡黠和浪漫,绝无非分之想,都透出一种很符合人物本质的实在。泌水并未给我们多少“假如”的想象与空间,而是一种在我们看来,也许是最平凡最循规蹈矩的结局,但也正因为于此,才显得陈骚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实诚。
另外一点,就是博得广泛认可的人物语言,乡土气息浓郁,个性化十足,不失为添光增彩极具魅力的小说语言。小说中每个人物的人性分析和结局也很真实到位,却不是刻意交代,而是通过故事脉络和人物间的沟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仅以此,作者的谋篇布局和操弄文字的功底,可见一斑。
若非要找出一点败笔,我觉得结尾向表兄借钱返乡创业有点匆忙、突兀,好日子来的有点猛烈。不是说这种事没有可能,而是那时那人那场景有点不对,人物间的铺垫有点薄了。这就如同一幅写意山水,做出一些留白,效果或许更好。
期待泌水兄的下一个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