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体系中有一门因明学,一般称为佛家逻辑特定术语,也有说它不是逻辑学的,但认为它有逻辑思想。因明学是佛学的论辩术,它在论辩中涉及论及论题的真实性及其原因,所以因明是关于理由的智慧学术。当然因明的根源在于内明,内明有超理性的体认观念,所以因明又不全是理性逻辑的实际运用。
佛经不能仅从世俗逻辑看,它有自己的体系。如《金刚经》:【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在这种论中一开始所谓“庄严”,是肯定有庄严,“即非庄严”是否定了庄严,“是名庄严”是否定了前之否定。三句内涵不同,却最终由不圆满达到圆满。
依佛学的中观理论来看这段话中的话,所谓“庄严”是依条件升起的,缘起的假名安立,是为假观。“即非庄严”否定了前面庄严的实有性,是为空观。庄严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而第三句“是名庄严”又是对空的一种否定,即为中观 。 这个“中”是如实、本然之意。所以 “则非”是不取著相意。“是名”又明其不是断灭相。性必现相,相从性生,仍归于性。真空与妙有平等无二,性相一如。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肯定 假观
即非庄严 否定 空观
是名庄严 否定之否定 中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