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21-7-14 19:22 编辑
电影The hours,可怜的,不足两小时分两天看完。受此影响,感受可能有些脱节。勉强一记。
纵观全剧,结构和东邪西毒有些像,情节前后穿插分头讲述。东邪西毒说了四个故事,由张国荣旁白而出。该片说了三个不同时代女人的故事,由伍尔夫及其作品表达推进。只是前者更云山雾罩更碎片化,本剧相对集中,讲女人,女人的情感女人的觉醒,都很文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精神崩溃的伍尔夫,离开伦敦,由丈夫陪同前往一个偏僻的乡村疗养,在此创作《达洛维夫人》。她在现实与作品中频繁转换,也把一名女性对自身的思考写入作品。当你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唯死才可解脱,她便是这样走向生命的终点。后来,在遥远的美国,不同时代的两名女性读了小说,受此影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思想锋利而超前。她有很多名言:“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小屋,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才能真正拥有自己创作的自由。”“当我们厌倦了含糊,厌倦了混乱,厌倦了基督教和它的种种慰藉,甚至厌倦了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即将消亡的美好世界有两个刀口,一个是悲之刀口,另一个是喜之刀口,共同把心脏一分为二。”
二战结束初,一名美国家庭主妇读了小说,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是挣扎的一天,她丈夫那天生日,她忙半天做了一个失败的生日蛋糕,闺密那天要独自去做一个生死未卜的手术,她把孩子送去托儿班,去到预订的酒店,把自己和安眠药扔在床上。她没有死,半途醒来回家。没有人知道发生的故事,一切似乎不存在而她已经死过一次。我没读小说,不知里面有什么暗示,是承受不了日复一日的琐碎平凡,还是女朋友不确定的生死令她突生倦怠。可以肯定,是伍尔夫安排了一切。她象穿越时空的导演,主宰着角色的命运。在和丈夫聊创作思维时,说她改变主意,应该让诗人死去,因为他是先知。女人确实不该去世,因为她是一名孕妇,制造生命繁衍世界比死更有意义。
诗人是一名同性恋者,病入膏肓生活在封闭的公寓,由初恋女友照顾,刚获得一项极大的荣誉。女友准备在这天为他筹备一个PARTY。十九岁那年的女友,他们早已迈过激情的门槛,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爱情是道勘不破的谜。就如伍尔夫,丈夫为了她的健康,放弃自己的事业,在那个穷乡僻壤开一家印刷厂,只为出版她那些修来改去象打满丁的衣裳的作品。伍尔夫并不领情,认为这是对现实的逃避。她说宁愿在鳞次栉比的大都市感受震撼,也不愿在郊区一片宁静中麻木自己。
女友在准备PARTY这一天,情绪几度崩溃,男友极不配合。在他口中,几十年的陪伴,一切都微不足道,一切都无关紧要,即便这样一个盛大的日子也不过是一粒尘埃。她的书橱里也有伍尔夫那本书。她在他身体糟糕到极点而声誉涨到顶点这天,重新打开自己。她只有一年属于他,十九岁。而她又如此笃定,此后的漫长岁月,觉得只有和他一起,才是真正活着。诗人,这个不能见光的爱滋病患者,是另一个伍尔夫,追求精神的大自由。在女友带他去参加PARTY时,突然撕破窗帘,他说,我需要阳光,纵身坠下窗去。
诗人母亲出现时,有些恍忽,感觉有点象曾经自杀的那位主妇。这位经历丰富的老人,以上帝的视角说了一番话:你要去看透生命,就一定要去直视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质,当你最终理解了它的内涵,就能去热爱它的灿烂,才能将它放下。这是一种和解,人要学会与生命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THE HOURS,中文翻译为时时刻刻,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关于爱情,关于青春,关于生命的意义。有一段台词,大意是说,十九岁时,天一亮就醒了,觉得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而那只是一个幸福的开始。都曾如此年轻而有朝气地活过吧。只是后来,时间如何把日子过得象一块抹布,越来越脏越来越不堪?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剧中角色可以死谢幕,我们却不可以。如何让庸常的生活变得充实,如何把简单的日常过得随心所欲,确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演诗人女友的是梅丽尔,很惊喜。看电影不多,上次遇见在《走出非洲》,那时的她年轻活沷,对世界了充满自信与好奇。本剧中,脸上已有岁月的痕迹,角色亦是对生活充满困惑与迷惘。真正的实力派演员,无需特写推进,无需音乐渲染,她雍肿的腰肢脸上的皱纹,眼中纵横的液体倔强中崩溃的表情,每一条发丝都仿佛进入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