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1-5-11 18:32 编辑
【而中国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而建立的。原来印度的大乘佛教,以‘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为二大主流。中观学派,是西元二、三世纪间龙树菩萨所建立的。佛灭度后七百年,南印度龙树菩萨出世,当时凡夫外道、执著于我法实有,小乘有部,执著于我空法有。执常执断,计一计异,是一个邪说充斥的时代。龙树广造论典,揭示‘诸法性空’之义,破诸邪执,大成佛教空宗。此宗是依龙树的‘中观论’一书而建立的,后世称之为‘中观学派’。此后二百年,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但龙树提倡的空观,是以‘缘起性空’,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唯传至后世,则流为‘恶取空’,于世俗谛,不施设有; 于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谓之沈空。佛灭后九百年顷,无著、世亲二大菩萨出世,当时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沈空或实有,皆是邪执,因此无著世亲二菩萨,资于小乘之实有,鉴于大乘之沈空,揭示大乘有义,大成大乘有宗。有宗之有,破斥我法二执,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恶取空见,以矫治大乘沈空。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识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据弥勒菩萨的 <瑜伽师地论> 、 <大乘庄严论> 、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 <分别瑜伽论> 等五部大论而建立的。据说兜率天弥勒内院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在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事实上,弥勒菩萨并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间另有一位弥勒之人。或谓五部大论可能是无著所作,托以弥勒菩萨之名以示矜重。无著以 <瑜伽师地论> 为本论,又造 <显扬圣教论> 、 <摄大乘论> 、 <顺中论> 、 <集论> 等论典,演说瑜伽教理,故后世之为‘瑜伽行学派’】(1)
中观和唯识是对法界义理不同角度的安立。唯识宗“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于依他起之事物上、分别执著名相,妄认为实我实法。“依他起性”:众缘和合,没有自性。而中观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性空既阐明了依他起性的万法皆以因缘和合而生起,也破除了众生对法相普遍计较的“遍计所执性”。
当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最后圆成了八不中道“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圆成实性”。
佛家讲究破执,对凡夫即说色即是空,因为凡夫执空为有;对小乘即说空即是色,小乘证空执空,故说空即是色;对菩萨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菩萨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
圣人立论,常从破而出,如破常而说无常,破无常而说常。 僧肇的物不迁论则是破“迁”而说“不迁”。
物不迁论表面上看去犹如诡辩,其实是站在“般若中道”的立场来论证,以此避免般若空宗被人误解。又据吕澂先生言:相传是慧达所作的《肇论疏》对这一层讲的很好:“今不言迁,反言不迁者,立教(指《肇论》)本意,只为中根执无常教者说。”
从性体上讲,法性遍一切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性由相开显,无所谓迁或不迁,来或不来,灭或不灭。
从法相角度看,念头的不住牵引,使得因果互相牵缠。如果把万法的因果相续比喻做一条流动的河的话,看似波波相连,其实前流与后流众缘和合,各不相知。《华严经》云:“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只是我们凡夫着相,由于执着的作用使得第二个相与第一个相非常相似,以致成为了相续相。但前念所现之相与后念所现之相皆是独立的存在。在早期的胶片电影里面,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一帧,影片里的画面是每一秒钟有24帧,每张底片都不一样且独立存在,在连续放映时,电影机的底片每1/24秒换一帧,我们人类眼睛不能觉察画面的分断,所见的影像是为连续不断。而真正的联系应为相同相续,相似则说明物发生了变化,故物不迁。
《大乘起信论》有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所言空者。从本(注四)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2)
除去引用,楼主自作体会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引自《八识规矩颂讲记》
(2)引自《大乘起信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