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里,一个车水马龙的热闹地。一所小学校要重建,和紧邻的一户人家在地界上有了纠纷。那户人家其实早已不住在那房子里了,颓败破旧的小房子租给一家外地人。
去看看吧。各方人士齐聚。借边上的一个高层向下一看,几乎是众口一词:是住户的房子“吃进”学校院墙了。
耳边传来“就是刁民,想被拆迁”,“呵呵,能讹就讹”。房主代表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显得那么孤立尴尬,是呀,周围没有向着他说话的。
我的工作习惯是不轻率表态,当时淡淡地说了句:今天不做定论,再了解了解,双方都再准备准备材料。
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真相大白。
那地方原来是个小村子,地是村子的地,政府建小学,村里给块地,那时候没啥手续,就是村干部到地头儿一指,这边根据需要和能力围下一块地完事。
这是村子边上,就那么一户人家。学校贴着他家后墙开建。后来学校看他家房子左右也是空地,就跟村里说也给我们吧,就一句话的事儿。
呵呵呵,几十年过去,城市蚕食蚕食地变大,这个村都成了城里人,但是这家这处房子孤零零地留下来了。
就是这样,小学校也没有什么今天大家都知道的房地产手续,这户人家也没有,但是这一点被肯定下来:不是这户人家的房子“吃进”学校。先有的人家后有的学校。
事情还没有完,后续还需要继续取证这户人家当初成为城里人是怎么安置的。
变迁是个历史过程,各个阶段的政策差距很大;不搞清楚每次变化的时间节点,不要做结论。
很多时候,“眼见为实”会误导了人的判断。事物总是动态的,你看到的只是“瞬间”,虽然这“瞬间”已经定格几十年了,但是它终究不是“来龙去脉”。
如果我现场轻率表态,即刻就会有“领导就是领导,心明眼亮且公正”这样旧报纸糊的高帽送来。不值钱的奉承咱不要,送不值钱的奉承的人意在绑架你上他的车。嘿嘿,小样儿吧,急扯白脸地蹿跳没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