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期啊 于 2021-3-14 22:43 编辑
看到墙上一排溜都是我喜欢的人,我不知道这里会不会安静。总之我先试试发读书贴。
因为大脑受过些微的刺激,读书能让我的记忆稍稍变好。我在努力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清明,并不是显摆我念书,也不是显摆我念的书。见谅。
各位尽量少回帖。谢谢。
在这论坛,影响我最深的两个人一个是小段,一个是南狼。他们两个在我内心都是我的挚友。我希望小段来了,你们不要骂她。
当然我也有很多小朋友,他们都在我初来乍到天涯红袖的时候陪伴过我。他们若是来了,不要骂他们。
南天在这个论坛是我最美好的情真意切。当然如果周桃花喜欢,我可以送给她。一笑,表达对老朋友的感念。
如果我在这里不高兴,我会撤回闲闲书话。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李泽厚 三联书店2015年版
P4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国文化无可争辩的重大原始现象之一,是祖先崇拜。……从远古到殷周,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的合一性或一致性。
P13
巫的特征是动态、激情、人本和人神不分的一个世界。比较来说,宗教则属于更为静态、理性、主客分明、神人分离的两个世界。与巫术不同,宗教中的崇拜对象(神)多在主体之外、之上,从而宗教中的神人合一的神秘感觉多在某种沉思的彻悟、瞬间的天启等等人的静观状态中。西方由巫脱魅而走向科学(认知,由巫术中的技艺发展而来)与宗教(情感,由巫术中的情感转化而来)的分途。中国则由巫而史,而直接过渡到“礼”(人文)“仁”(人性)的理性化塑建。
P16-17
巫字亦工匠所持规矩(数学、几何工具),商周时代,巫就是数学家。由此似可猜测,传说中所谓诸圣人作河图、洛书、作八卦、作周易等等,正表明五十和巫术本身的演变发展。这也就是巫术礼仪通过数(筮、卜、易)而走向理性化的具体历史途径。包括周易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等似乎是外在对象的客观描述,其实可能即来自巫术活动中对各种自然事物的想象性的驱使……已有学者论证八卦本与巫术舞蹈密切相关。总之,本在巫术礼仪中作为中介或工具的自然对象和各种活动,都在这一理性化过程中演化而成为符号性的系统和系统操作。它日益对象化、客观化、叙事化,却又仍然包含有畏、敬、忠、诚等强烈情感和信仰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巫术活动演化为数字演算的符号活动中,仍然没有独立、至上的人格神观念的出现。相反,明显表现出的,仍然是人在神秘演算中的主导权和主动性。
P28
总起看来,巫术礼仪在周初彻底分化,一方面,发展为巫、祝、卜、史的专业职官,其后逐渐流入民间,形成小传统。后世则与道教合流,成为各种民间大小宗教和迷信。另一方面,应该说是主要方面,则是经由周公制礼作乐即理性化的体制建树,将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质,制度化地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核心。
P31
如果说周公制礼作乐,完成了外在巫术礼仪理性化的最终过程,孔子释礼归仁,则完成了内在巫术情感理性化的最终过程。……巫术礼仪内外两方面的理性化,使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科学与宗教、理性认知与情感信仰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场景。巫术礼仪理性化产生的是情理交融,合信仰、情感、直观、理知于一身的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形态。
P33
巫术礼仪包含和保存着大量原始人们生活、生产的技巧艺术和历史经验。它通过巫术活动集中地不断地被温习、熟练而自觉认知。也就是说,巫术礼仪中所包含的科学认知层面,也在不断地理性化。它们最终形成各种商贾的方技、医药、术数。……其中以兵书为标志,军事方面脱魅最早;此外,要算历法、术数、方技;再其次,可能就要算以今本《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了。
……儒、道区别在于“一仁二智”。简约言之,如果儒家着重保存和理性化的是原始巫术礼仪中的外在仪文方面和人性情感方面,《老子》道家则保存和理性化了原巫术礼仪中与认知相关的智慧方面。如果说,《孙子兵法》概括总结了自上古以来的丰富的军事经验,那么《老子》则概括总结了自上古以来的万千邦国的兴亡历史。
P53
所谓礼,就后代说,是用一整套名分次序的排列制度,……儒家强调名整理出制度和规范,由之构成一个有明确差异和严密区分的社会统领系统。这就是礼制,也是礼治。这礼制的最初源起便是上述丧祭仪式。
P59
孔子始终未以知性认识方式来定义仁,仁总是作为情理交融并兼信仰的行为要求而出现。以理释仁其实也就是以这种已经理性化了的神圣情感来解释和履行礼
P63
真正的危机和挑战是在19世纪末,两千年未有之变局由此开始,传统礼教从外在制度上和内在心理上第一次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
现代新儒学想继承宋明理学,用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高扬儒学的宗教性,把本是三合一的儒学礼教解释为大有区别甚至彻底对立的道统、学统与政统,企图以此拜托困境。……
如果说牟宗三是从哲学学理上,那么康有为开始的一些人则企图从社会实践上立儒学为宗教来力挽颓局。……牟宗三大体以西方康德哲学的榜样,论证儒学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儒教说则大体以西方宗教为榜样,……
P67
尽管儒学所信仰的天道朦胧、含混、无人格形象,却在这里强有力地存在着。正因为此,儒学才会容许人们信奉其他宗教而无需另立自己的宗教。儒学或儒家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信仰的天道,是优越于仅仅解决身心困境或生死问题的其他神明和宗教,从而无需与之比较和竞争的。
P72-73
原巫术礼仪活动中本包含有的对历史经验的省记和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也逐渐分化,其技能方面成为上古的方术、医药;其知识方面则逐渐作为自然、理势等观念构成对天和道的领悟,并以其功能效用成为阴阳不测,见其事不见功的具体内涵。……这就是人格形象渐行渐远,规则、理势含义越来越浓。中华文化和心理信仰以这朦胧含混的天道而不以明确具体的天主作为主宰,这一点极为重要。……(天道)始终没有发展或者接受全知全能、至高无上、人格性唯一神的天主信仰,却产生和延续着含有规则性、律令性、理势性意义在内的天道观念,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思想史上最早、最重要也最具根本性的心理成果。而其原因,正在此巫史传统。
P81-82
巫术区别于宗教的主要特征在于,人作为主体性的直接确立。它在中华上古的理性化过程中演变为礼制和天道,最终形成了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这便是中华传统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是肯定人们现实生命和物质生活的文化,……人类所行走的是一个永不完成的奋斗历程,这是天道,也是人道。所以乐感文也是一种乐观文化,它乐观而紧紧抓住人活着这一基本命题,这也是对巫史传统最深层的开掘和发扬: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主体性将为开辟自己的道路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