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我们寻到位于光山县城老东门外的紫水塔。紫水塔因濒临紫水河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康熙三年(1664年)完工,乾隆年间塔毁,光绪年间重修至第六层。1981年至1984年维修复原,在原六层的基础上又加一层,并修建了塔顶、塔刹,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27米。2000年,该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紫水塔为风水塔。历史上由于县城东部地势低洼,河塘众多,每逢下雨,县城积水皆汇集于此,形成洪灾,于是,便有修塔压海眼,以镇住洪水的传说。紫水塔虽历经沧桑,饱受风雨,常遭洪水侵袭而无损,至今仍屹立在紫水河畔,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
紫水塔是古老的光山县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常用“紫水弦山”来象征光山县。时间已至日薄西山,紫水塔看上去仍是凌空高耸,庄重而不失清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