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原文在此!
——————————————
读 图 时 代 作者 钟健夫 一个人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将人类的全部知识读完? 答案令人绝望:有生之年,谁也无法读完人类的全部知识。稍有求知欲望的人都会深感惶恐:我们出生之前,无数的知识先于我们存在;我们出生之后,更多的知识伴随我们成长。一个人能否坚守各种相互冲突的理念进入生活?答案让人惊诧:唯有多重性格的精神病人才能以各种互相冲突的姿态面对生活。而人类时刻都在创造新的思潮和观念。左派还是右派?东方还是西方?激进还是保守?结构还是解构?真正敏锐开放的人,永远深感紧迫和无奈。 没有人的感官能像电视机天线那样截获空中弥漫的信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必须依赖某种中介性的转译,并由此以虚拟的方式,透过种种主义和思潮观察体验变化万千的现实,哪怕这种转译因过分生动而略显稚朴。《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为人们提供了这种可能。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对文本的阅读,更以成人的姿态嘲笑酷爱读小人书的日本人。如今东边的太阳终于照亮了我们的头顶。东洋西洋的卡通人物凭藉社会的开放在中国穿街过巷。与此同时,突增的电视频道如同精神科大夫,向我们滥用行为疗法——不断用精彩的节目激赏我们对画面的阅读,唤醒并强化了我们幼年的阅读习惯,于是,读图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时尚。 可是,在网络冲浪时我们发现:浏览一幅图比一篇美文更难!这完全是因为比特(bit--信息单位)的大小决定了网络的浏览速度。对Internet而言,“图”比“文”携带更多的比特,多得足于让信息高速公路拥挤成“信息低速公路”。而对于纯文本,Internet总是网开一面。 我们有必要对图、文进行重新对比评估。为与“文本”对应,不妨创造“图本”一词。 图本天生比文本更易阅读。读图无须教育。读文却少不了教育。人类幼年总是先认识了动物形象,然后才认识代表动物的文字。“图”启蒙了“文”,而不是相反。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创造象形文字的根本原因。如果将阅读文本的能力定义为“文化水平”、阅读图本的能力为“图化水平”的话,那么,人类的“图化水平”永远高于“文化水平”。 与文本相比,图本蕴涵更丰富的比特,而且更生动、更直观。但文本比图本能指更广阔、更神秘,因而更权威。所谓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事实上,正是因为记录了肉眼肉耳不可视听的上帝和福音,《圣经》才具有无法比拟的力量。毫无疑问,图本若以文本同谋,将产生更加强大的阅读和传播魅力。 于是,出现了图解《三字经》、图解《资本论》、图解《共产党宣言》、图解《社会主义四百年》等新型读物,而《红风车经典漫画图书》,更是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思潮及代表人物系统地介绍给读者。读图时代就在眼前。 一个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将人类的全部知识读完? 答案是轻松的:我们不必直接读取人类现存的全部知识便可将它占有。信息产业发展,使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可轻易藏在一块细小的芯片里,只要你的电脑不是网络孤儿,你随时能从Internet的公共服务器中浏览或下载。知识存储器的发展速度远大于知识增长的速度。 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刻,有效阅读比拥有知识更重要。许多人可能被21世纪“知识经济”的瑰丽前景所迷惑,误认为只要皓首穷经,便可成为新世纪的主人。然而,信息垃圾太多,无效知识泛滥。有一句耸人听闻的流言:如果一年内不读书,任何人的知识都将折旧80%!快速的生活节奏已令时间的价值飙升。阅读的成本日益高涨,是货真价实的风险投资。结果有效知识比勤奋更重要。为避免阅读风险,我们必须预先判定哪一种知识更有效,并且折旧率更低。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应改为“有效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无论学富五车还是八车,甚至整座图书馆,所学知识若对现实不发生作用(哪怕是反作用),他的知识即证明无效,此人便无缚鸡之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角,是那些掌握强势知识的阶层。强势知识就是低折扣率的知识,这便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可是在信息纷飞的空中,作为强势知识的经典不断地诞生和更替,我们如何捕捉? 一个最愚蠢的办法就是:快速阅读!将所掌握的知识迅速运用于实践,有效则保留,无效则放弃。人脑的内存有限。个人放弃无效知识是真正尊重知识。知识决不会因某人遗弃而丢失。社会的公共芯片比传统的图书馆更能永久地保存它们。当人们无法辨别强势的经典知识时,与其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不如相信“信息就是力量”。 难道没有一条快速掌握经典强势知识的捷径? 当然有,《红风车经典漫画图书》便是其中之一。 (《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1998年6月广州出版社出版。本文了为该书的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