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老师,你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三阶段是不是指1、对同性父母感兴趣,模仿异性父母;2、转向异性父母,攻击同性父母;3、回归到对异性父母的认同?如果你是指这个三阶段,那么,你确实会把理想认为是一种自我-父亲-母亲的三元关系,可这个三元关系和拉康理论的自我理想-理想自我这一对形成关系是不同的。想象界的母-婴、原始自我-镜像二元结构、象征界的自我-父亲-母亲、自我-他者-对象三元结构与理想自我、自我理想关系结构不是一回事,不是同型同构的。理想自我不是想象界,自我理想不是象征界。 童老师想了解参考书目,我提供几个,有空你可以去翻一下《拉康选集》,想简单点还可以翻一下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出版的Dylan Evens的中文版《拉岡精神分析辞彙》,国内严泽胜和马元龙的相关著作也可以找来看看,关于自我理想和理想自我,Jacqueline Rose的“The Imaginary”,in Jacques Lacan , Critical Evaluations in Cultural Theory里有较多论述,这本书是齐泽克编辑的,也可以参考一下。翻一下这些论著的相关论述,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观感。 关于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实人类学家大多不赞同这个说法,我对此也持怀疑态度。童老师说父亲的名字之说来自男权社会,没错,那么,母系社会现象现在也不是没有,那么,在母系社会俄狄浦斯情结怎么运作?自我怎么产生?了解某种理论不等于赞同那个理论的全部说法。而基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自我形成机制,从现代脑科学发展的结论来看,更有点不太靠谱,所以,佛洛依德和拉康理论的根基还是有点摇摇欲坠的。即便在心理学领域,都有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理论有部分假设是有问题的。 2017年,美国巴纳德学院心理学系做了一个研究,利用狗的嗅觉实验评估狗的自我识别能力,结果证实了俄罗斯一位教授的假设:狗有自我认知能力。狗会分辨变形的嗅觉形象来认识到某种气味发自自己,从而有自我认知。而这种自我认知,不需要镜子阶段。也就是说,自我认知不一定是通过视觉形象建立起来的,而可以通过多种感知形式建立。那么,通过镜子阶段建立起自我认知并进而形成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这种说法起码是不全面的,人或许还有其他的自我形成机制,最直接的一个现实就是,天生的盲人并没有视觉形象的感知,但也是有自我意识的,也会有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这如何解释呢? 也许,随着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意识真相被一步步揭开,传统的心理学和哲学的很多结论恐怕都在劫难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