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孝孺眼里,朱棣不过是个“篡逆”贼子,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信奉的是;食君禄分君忧为君死节,讲究的是;文人风骨。满脑“君命天授”的方孝孺,怎么可能做出“服软”“乞命”之举?似此,岂是“方孝孺”。
评点历史人物,需先了解其人的立场,价值观,时代背景,才能明白其“之所以为之”的缘由。以高兄之认知代入方孝孺的脑中,无异是强逼方理解你的牛栏山,猪头肉。
读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知兴替···。而不仅仅是;掘坟鞭尸。更不是为娱乐而“戏说”,开脑洞而“翻案”。
方孝孺一事,该谴责的不是方的冥顽不化,而是强权的专制,残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昔时读书人,士大夫们所崇尚的风骨,气节,今人或许难以理解。wq之后,文人风骨荡然无存。不知这是时代之幸抑或时代之哀。
高兄似乎很不屑“血性”“大义”“气节”这类词汇。你可知,中国军民熬过这八年抗战,凭的是什么?正是这“民族大义”“民族血性”“民族气节”。难道,浑浑噩噩,随风使舵,"服软“,“态度好点”能顶过这八年?
发越南艳电的汪兆民倒是蛮符合你的价值观。
军人马革裹尸自不待言,但是,近二千万无辜平民的死伤,能怪罪于“血气上涌”的委员长吗?同理方孝孺!
再者,高兄曾自诩的”浴血奋战“是几个意思?
顺便再评点一下高兄的“写文章为围绕主旨避免思维发散,这里只谈方孝孺。朱棣之恶则是另一个主题。”
谈方孝孺必须谈朱棣。一个事件的产生,必然有双方或第三方,若是割裂开来谈,如何谈?又如何说得清?评点历史事件,撇去其历史背景,相关人物,不得事件全貌,岂非管中窥豹。又怎能做出客观的判断?试想;
法院断案,能否先审理判决原被告中的一方,然后择日再审理判决另一方?
你“所体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思想见识,实在让我有点绝望!”
吃饭啦,喝酒,酒是金门高粱,菜有一款鼻冲,举杯邀高兄,先干为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