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杂谈 钟洁玲:三见王小波
查看: 1293|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钟洁玲:三见王小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0-12-7 17: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童天一 于 2020-12-7 20:42 编辑

《三见王小波》
作者:钟洁玲



王小波生前没看到《时代三部曲》出版


          我跟王小波见过三面。
        无法想象的是,第三次见面的地方,竟然是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号大厅——追悼会现场,他躺在那里,与我阴阳相隔。 那一天是1997年4月26日。
       我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的责任编辑。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猝然死于心脏病发,享年44岁。
      4月26日这一天,八宝山一号大厅外,大约来了300多人。除了少部分是王小波的亲友,大部分是自发的吊唁者。他们是首都传媒界的年轻人,哲学界、历史学界、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还有相当部分是与王小波从未谋面的读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赶来。奇怪的是,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小说家。
      要知道,王小波是首先将自己看成是小说家,但是,到他死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内,今天仍然没有。
      上午10点的光景,追悼会开始,大家排成两行,有序地进入大厅,向王小波遗体告别。大厅里放着的不是哀乐,而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据治丧小组的人说,小波爱听这首曲。
      艾晓明提醒我,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本书的封面摆在王小波身上,随他火化,她说:“他惦着这事,让他知道,封面已经做好了。” 艾晓明是王小波的挚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最早关注及评论王小波作品的学者。于是,我让胡贝将封面摊开,依次摆在覆盖王小波遗体的白色床单上,正好是黄、灰、绿三色,封面图案取自古希腊绘画中人类经历的三个世代,意境悠远古朴。



钟洁玲与她责编的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王小波遗容安祥,只是额头有一块褐色的伤痕。据说,他是独自于郊外的写作间去世的。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
       在追悼会上张罗的,我只认得胡贝和线条。胡贝是王小波从小一块玩大的朋友,某软件公司的总经理,闲时客串过电影,后来,我发现他出现在张扬导演的电影《洗澡》里面。线条是个秀气高挑的女人,她就是王小波小说《似水流年》里面漂亮而激进的女一号,大家都依小说里的名字叫她“线条”,真名反而不得而知。
       追悼会大厅是一个会堂,前方正中的舞台上是湖水蓝的幕布,横匾是黑色的,上面悬挂着几个大字:安息吧,小波。下面用黑布巾结成了蝴蝶结,围着王小波的遗照。照片上是青年时代的王小波,小眼睛厚嘴唇,一脸稚拙憨厚。
       出发之前,我曾请一位朋友为王小波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以独立意志出神入化笑写时代三部曲;下联是:持自由情怀沥血呕心哭说乾坤万年忧;横幅是:小波不死!
       我问胡贝,怎么没有用我发来的挽联?胡贝说:我们想让小波平平安安地走。
      “平平安安”?我琢磨这四个字。
       王小波生前,在《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那段时间,他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文化论战,引起多方关注,很不平安。他的随笔机智幽默,文理双修的视野,从容不迫的气度,引来大批年轻读者的追捧。胡贝说:“他说的都是总结性的东西,特精辟,一锤子砸得你,骨髓都出来了。”

       4月16日前后,王小波的死讯传开,几个城市都有媒体报道此事。自那天开始,无数电话打到治丧小组和报社。此时,王小波的兄弟在美国,妻子李银河远在英国,北京只有老迈年高的母亲。他的好友胡贝说:“小波没单位,也没加入作协,他的事得由我们来办了。”于是他们就在高教部宿舍(王小波母亲家)大院里面跟人借了一间二楼的房子,拉了两根电话线,接上一部传真机,作为“王小波治丧办公室”。此后每天24小时热线服务,接收全国各地的吊唁电话和传真。

(未完待续)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0-12-7 17:48 |只看该作者
旧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12-7 18:0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又见童老师。
王小波的死因可能跟家族遗传有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0-12-7 18:16 |只看该作者
喜欢王小波的人很多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12-7 18:34 |只看该作者
钟老师太幸运
参与了一个天真,可爱的人的人生一部分
也要谢谢钟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12-7 19: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无弦风 发表于 2020-12-7 18:09
又见童老师。
王小波的死因可能跟家族遗传有关系。

有可能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12-7 19: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无弦风 发表于 2020-12-7 18:09
又见童老师。
王小波的死因可能跟家族遗传有关系。

有可能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12-7 19: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三拳 发表于 2020-12-7 18:34
钟老师太幸运
参与了一个天真,可爱的人的人生一部分
也要谢谢钟老师

谢谢!钟洁玲二见王小波时,我也在场,还与王小波讨论了什么是变态,什么是正常。另外,她这《三见王小波》的标题,当年发表时是我帮她起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12-7 20:51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王小波是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公共汽车站。那是1996年8月。
       公共汽车站是我们在电话里约好了的碰头地点。在广州的《岭南文化时报》上,我见过他的照片,并牢牢记住在照片旁附上的一句自白:“我这人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还是好人。”出租车抵达西单时,我坚信我没有看到照片上的王小波,车开过了一段。等我折           回头的时候,已经迟到,仍没发现王小波,  我认定是他迟到了。
       这时,在一群闲闲散散地站在路边的人里面,走出一个1米90的高个子,他有狂草一样的头发,身上的夹克衫和牛仔裤的皱折纵横交错,夹带着一路轻尘,仿佛是从附近某个工地走出来的。他迟疑地走近我,愣了两秒钟,我们互相确认了,然后我随着他拐进一条灰砖胡同,走着走着,不见了他,回头才发现他落在远处蹲着系鞋带,系好了,再拖着一双小船似的球鞋疾步赶来。前后穿插的自行车很多,我们交错而行,很难听清对方的一句话。天色灰暗,整个感觉就像走在一部粤语残片里。
       进入他寓所的大院,破破旧旧的,据说是从前的郑王府。他熟门熟路地拐入门房小卖部买汽水,他说:“我屋里没水。”
       岂止没水!我走进一间纯粹的写作室:一台电脑,一把靠背椅,一张床;电脑桌上搁一瓶饮料,看不见打印机,他说他素来是交软盘给编辑的。这那像一个“海归派”的窝呀?!
        他告诉我第一部书出版的极度艰难,为找销路他走破了几双鞋,独自去闯二渠道,向书商兜售自己的小说,白的黑的都见过了,练得巧舌如簧。
        “书出完了,我也快成书商了。幸好书的销路还不错。”
       还有一次,为了在中央电视台做图书宣传,他和妻子李银河被拉去客串,两人在烈日下被调度了几十分钟,反复折腾,差点没有中暑,结果节目播出时恰恰给剪掉了这一截。
       他说得轻描淡写的,我听着几乎笑岔了气。无限辛酸,都付笑谈中。
       自由撰稿人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16岁到云南插队,然后到山东农村当过民办教师,回北京后进过街道工厂,恢复高考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后来,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科硕士学位,还学过计算机,会编程序。1988年,王小波回国。他是真真正正的“海归派”。
       回国后,他曾到北大和人大任教,1992年9月,为专心写作,他辞去教职。
早于70年代中期,王小波就开始写小说,第一篇叫《绿毛水怪》,写在一个大大的练习薄上,后来大家争相传阅,这篇小说成为“手抄本”,越传越远,传出了一段姻缘。王小波的写作缘于一种本质的创造欲望,没有利益,没有外界关注,他还一直写下去。他说:“写了多年小说,还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在四川拉杆子起义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即便这样,他仍说:“我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搞纯文学在世界各国都是最穷的。这点,王小波早有精神准备。有一次,他对朋友说:“作家就意味着随时有饿死的可能。”为什么选择了严肃写作——这样一个趋害避利,既冒险又挨穷的反熵过程?他认为,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反熵过程。如果人人都进入趋利避害的熵增过程,随着大流而下,最后准会在一个低洼地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因此,王小波认定反熵过程就是他的宿命。
       王小波曾经感叹:“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难得多。”所以,他说,他若写墓志铭,会在“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加上一句,“书都卖掉了”。
       从王小波那里,我带走了两只软盘,那是“时代三部曲”的原稿。

        1996年11月,我将“时代三部曲”上报。12月上旬,花城的选题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讨论到这套书时,有人认为王小波没有知名度,长达99万字的三部曲,存在着发行等方面的风险。最终社长肖建国拍了板:王小波的作品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那怕冒点风险也要试试。
       选题会后,12月中旬,我再次到京出差。


(未完读续)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12-7 20:54 |只看该作者

王小波寄给钟洁玲的明信片,@三拳  你看,写的是什么?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12-7 21:04 |只看该作者
三拳 发表于 2020-12-7 18:34
钟老师太幸运
参与了一个天真,可爱的人的人生一部分
也要谢谢钟老师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0-12-7 21:10 |只看该作者
童天一 发表于 2020-12-7 20:54
王小波寄给钟洁玲的明信片,@三拳  你看,写的是什么?

就因为王小波曾是三联的座上宾
我才连续几年订阅了三联生活周刊
我和南京的一些小伙伴当时有我们自己的服务器和论坛
其中一个链接是小波文集,另一个链接是新语丝
当然 ,今天看,新语丝的方舟子实在有些令人失望
但小波还是那样清澈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0-12-7 21:21 |只看该作者
三拳 发表于 2020-12-7 21:10
就因为王小波曾是三联的座上宾
我才连续几年订阅了三联生活周刊
我和南京的一些小伙伴当时有我们自己的 ...

方确实让人失望。

王小波如果活着,一定很不得志,可能也是一个平凡的作家。

悲剧使人崇高!这是古腊的美学,我从王小波身上得到验证。
“死亡能指”,是无限的。

而生者的所指,永远是有限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0-12-7 21:50 |只看该作者
童天一 发表于 2020-12-7 21:21
方确实让人失望。

王小波如果活着,一定很不得志,可能也是一个平凡的作家。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0-12-7 21:54 |只看该作者
童天一 发表于 2020-12-7 20:54
王小波寄给钟洁玲的明信片,@三拳  你看,写的是什么?

我引用回复,就看不到明信片,所以来来去去看了半天,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钟洁玲:《他们的世界》稿子,三联还 未(返)还,家里还该有,只是还没找到,我母亲病,现焦头烂额,有即寄上,书的事请上紧。
王小波敬上
海淀岭南路30#3-5-601



字也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0-12-7 21:55 |只看该作者
对小波来说,就是一群人的集体回忆,是情怀
如果从文学和思想方面看,于今天来讲可能没有很大的意义
童老师,钟老师,晚安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0-12-7 21:59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看到采访王小波,为啥写阴茎倒挂下来,羞涩而天真,确实清澈。
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多直白,感觉没用任何技巧和文笔修饰。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0-12-7 22: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王小波的人飘过。钟老师和王小波还挺有缘的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0-12-7 22: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三拳 发表于 2020-12-7 21:55
对小波来说,就是一群人的集体回忆,是情怀
如果从文学和思想方面看,于今天来讲可能没有很大的意义
童老 ...

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念想吗?我们这些人很多人读的安妮三毛和郭敬明,-_-||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0-12-7 22:19 |只看该作者
三拳 发表于 2020-12-7 21:54
我引用回复,就看不到明信片,所以来来去去看了半天,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钟洁玲:《他们的世界》稿子,三 ...

不错!但不知是“返还”,还是“退还”。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0-12-7 22:22 |只看该作者
花若叶 发表于 2020-12-7 21:59
前几天看到采访王小波,为啥写阴茎倒挂下来,羞涩而天真,确实清澈。
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多直白,感觉没 ...



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他是用性来控诉当年的专制。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0-12-7 22: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天一 于 2020-12-7 22:57 编辑
三拳 发表于 2020-12-7 21:55
对小波来说,就是一群人的集体回忆,是情怀
如果从文学和思想方面看,于今天来讲可能没有很大的意义
童老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尚。

通过小波人生悲剧以及他的作品,后辈或许可以知道文革的荒唐和残酷。

小波的很多文章,介绍的都是一些常识。但过去太封闭,很多中国人不知道这些常识。

如今是全球化时代,文学应当有新的突破。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0-12-7 22:28 |只看该作者
奶茶七分甜 发表于 2020-12-7 22:12
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念想吗?我们这些人很多人读的安妮三毛和郭敬明,-_-||



你们年轻,还有大好时光!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0-12-7 22:5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献花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0-12-7 22:5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0-12-8 08:33 |只看该作者
童老师是大腕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0-12-8 09:59 |只看该作者

谢谢!我其是只小碗、老碗,装不了多少米饭。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0-12-8 10: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天一 于 2020-12-8 10:04 编辑

      第二次见到王小波,是在紫竹园附近的中国企业家协会招待所,我的住处。
      晚上匆匆一面,我告诉他“时代三部曲”已经列入1997年度选题。我看着他,他脸上没有悲喜。我这才了解到,“时代三部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流浪旅程。它是在辗转多时,颠簸多地之后,才停泊在花城出版社的。
      王小波在1994年已经成功,那一年,《未来世界》获台湾(地区)联合报文学奖,之前《黄金时代》也获过此奖。面对获奖,王小波说:“我觉得,这个奖不是奖给已经形成的文字,而是奖给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理解。”同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黄金时代》,给文坛一次小小的震动。敏锐的评论家说:没想到文坛之外有如此高手。
      但这些成功未能为他铺砌坦途,他的余作在民间经历了漫长的苦旅。
      王小波以及他的朋友,曾携着书稿,天南地北,在多家出版社奔走。部分书稿曾一度以打印件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打印件是用最老式的24针打印机,打在浅蓝色像一匹布那么长的打印纸上,很多文字有眼睛没鼻子的,奇怪的是,这副样子并未影响它的传播。在出版社,在研究机构,在大学校园,各种人群传阅着。嗅觉灵敏的书商还追上门,讲得洋洋洒洒,开口就是几万的印数,然后又音讯全无;出版社往往是今天接纳,明天变卦。为什么如此反复?皆因艺术与思想上的无视禁忌造成的,用艾晓明的话来解释,就是:“王小波无视禁忌的顽童心,他的幽默反讽才能和想象奇趣,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某种文学理解力。”
       对于出书,王小波起初一惊一乍,折腾几次后便宠辱不惊了。
       这天晚上,他外衣的颜色我已经遗忘,只记得他嘴唇乌紫,我以为是冷的,现在想来可能是病征的显现。记得他还说了一句:“作家有两种,一种是解释自己,像海明威式的;一种是到想象中去营造,像卡尔维诺,像尤瑟纳尔。我觉得真正的作家应该尝试做后一种。”
第二天我就回广州。
      这个冬天,我体验了编辑生涯中永志难忘的一次经历。窗外是冬日蓝天,明朗的高空气息使人开怀,我正着手编辑“时代三部曲”。
      翻开《青铜时代》,有这样的文字:“思维的快乐是人生乐趣中最重要的一种。本书就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的说,关于智慧的遭遇的书。”
      令我一读一惊心的,是作者凌空飞越的想象力。
      看看王小波笔下的泥水洛阳吧:唐朝的洛阳,泥水没膝,人们要过街,就要借助一种叫拐的东西。在比较窄的街段上,有人借助撑杆一跃而过;有人踩在三尺短拐上蹒跚而行;而伟大的发明家李卫公,就驾着二丈高的双拐凌空而过,他身体前倾,构成飞鸟的造形,这个造形成了最时尚姿势,一时间Fans无数。不仅如此,李卫公从天上走过的时候,还不穿内裤,全城俗物尽在胯下,招来女人的呸声,在阵阵呸声里,他遇上了红拂,开始了一段惊世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望文兴叹,叹为观止。王小波写知识分子的故事,却借助唐代传奇的背景和人物。也许,只有这样的氛围,这样的人物,才能传达他对趣味和智慧的解释。
      猝不及防地,我被王小波所创造的飞雪长安、泥水洛阳及红土湘西引入一个遥远、陌生的诗意世界,那种汪洋恣肆的手笔、顽强的幽默精神,使我的工作变成一种愉快的阅读享受。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冬天稍纵即逝,春天轰然而来。
      王小波说:世上只有两种小说,一种是好小说,一种是坏小说。多么精辟!
      无数周折使“时代三部曲”的出版成为王小波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可是,1997年4月11日他猝然辞世,当时,他的三部书稿还在发排之中。
那段日子,整个年轻的知识界悲情涌动,为王小波的英年早逝真诚伤痛。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写消息、通稿、回忆、评介,校对,电话、对谈、传真、复印……我脑子里昼夜转着的都是这些内容。出版社为“时代三部曲”成立了专项小组,衔接各个环节。终于,在5月13日王小波45周岁冥诞日,我们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了“时代三部曲”研讨会,每个与会者手上都拿着刚刚从广州空运而来的三本新书。
       在这一个多月里,共计有100多家海内外媒体发布了有关报道、评论和悼念文章,互联网上,有人制作了王小波专页,全文输入《黄金时代》。“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这句名言四方流传。
       某大报用整版纪念王小波,上面两个标题异常触目:《宛如一首美丽的歌》,《死得其所的人》。艾晓明将这一版复印下来,用一个大大的原木相框将它镶好,送给王小波母亲。
      出版社每天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问询,购书单雪片似地飞来。“时代三部曲”经历了洛阳纸贵的阶段,登上各地排行榜。一位资深记者说:“多年来,没有哪一部严肃小说受到这样广泛的关注,它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一套书遭遇这样的人世沧桑,实属罕见。
      如今,事隔7年,我还记得艾晓明向我描述的未来情景:100年后,一位中文系的新生,在图书馆书架林立的长廊里逡巡,他说:我要找一本书,作者叫王小波。
       这7年里,我的“趣味主义”倾向明晰起来。我觉得,活在世上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没有趣的人,不交;没有趣的事,不谈;没有趣的书,不出。这是王小波教给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