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20-5-11 08:15 编辑
小时候,我家所在的大院,背靠洪山,面临东湖,不仅依山傍水,而且四周大小池塘星罗棋布、沟渠相连,直通烟波浩渺的湖区。一到雨季,池塘里的水便漫上路面,各种鱼儿顶着水,侧着身,用尾巴使劲拍打着水面朝水来的方向前行,我们便提着竹篮去捉鱼。
那时,我只知道池塘和湖里有鱼,等知道山里也会有鱼的时候,已经是我42岁的时候了。
那年,我朋友的一位厦门大学的同学,是农业部水产司的一位处长,到湖北水产局挂职锻炼完返京,邀请我们随他一起去北京考察一个养鱼项目,他认为如果在湖北推广,应该大有市场。
我们去了北京,他开车带我们去了怀柔,我以前走过这条路,印象里这是通往慕田峪长城景区的路,过了红螺寺,沿着一条溪水蜿蜒上山,隔不远就会有一个个的农家乐、采摘园。车进了山,果然,那些农家乐还在,但大都在门口修了鱼塘,门口挂上了钓或吃虹鳟鱼的牌子。处长说,要带我们去看的,就是虹鳟鱼,它是从日本引进的,养殖条件是水温在19度以下的流动的水体。这里有股山泉,水温较低,比较适合养殖虹鳟鱼。北京水产所扶持当地村民开发了这个养殖项目。
车快到山顶时,到了虹鳟鱼的养殖场。
一股山泉被堤坝拦截,形成了一个小水库,水库里的水利用落差,快速泻入山石砌成的池塘,然后分流进几条沟渠,顺着山势,向山下流去。在被网栅隔开的池塘和沟渠里,密密麻麻地浮游着一群一群的肥大的虹鳟鱼,有青色的、黄色的和粉红色的。池塘附近有供游客居住的小楼、别墅和餐厅,腾空建在鱼池上的凉棚,不仅为鱼池遮阳,也为游客提供了观景、吃鱼的场地。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钓鱼、网鱼,然后称重付钱,让餐厅加工。虹鳟鱼主要的吃法是刺身,口感比三文鱼好,脆嫩微甜,也可以烧烤或红烧,还可以做成罐头带走。由于游客太多,经常出现拥挤排队,于是,下游的农家乐的主人们,便也照葫芦画瓢,养起虹鳟鱼来,使得这条山路沿线成了“虹鳟鱼景区”。
考察完了养殖场,也吃过了虹鳟鱼,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项目,处长表示,如果我们能在武汉近郊找到合适的水源,在鱼苗供应、养殖技术上,他可以提供支持。我们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武汉,在郊区的山里到处寻找,没有合适的水源,只有白云山的一个山洞里,有一股冷泉,但这里是兵工厂的厂区,人家不让搞,最后,只好放弃了这个项目。
但我却从此总忘不了这个事情了,一遇到相关报道,就会去关注,印象里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有很多北方人跑到云南的山里去养殖虹鳟鱼了,那里地势高、平均气温低,山里有冷水,昆明人也开始吃虹鳟鱼刺身了;二是北京有个养虹鳟鱼的农家乐老板,很有经营头脑,他见大家一窝蜂都开始养虹鳟鱼了,便倾其所有,联合了一位繁育专家,专门研究鱼苗,想从产业链的上游掌握主动权。他们要研发的不是普通鱼苗,而是三倍体的鱼苗,通俗的说,就是虹鳟鱼里的骡子,它们吃同样多的饲料,在相同的生长期里,却能长出大个儿,而且自己不能繁殖,养殖者必须每年购买鱼苗!他花了三百多万,没钱了,三倍体鱼苗仍没研发出来,就在他绝望、放弃之时,与他合作的那位专家打电话告诉他,成功了!此后,他的三倍体鱼苗供不应求,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个专家居然没有将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看来,专家里也有好人啊,哈哈。
看了网友再见写的《红螺寺游记》,勾起一些回忆,写出来供大家消遣,无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