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如何看待方方【转帖】
查看: 62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看待方方【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0-4-13 18: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11加1


生命里的过客,精神的追寻者




6,23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台湾黄智贤对方方的评价值得一看:
“她的日記結束後2週,就迎來美國和德國的出版。
這樣光速的出版合約與預售,不但非比尋常,也代表了西方世界,某種情緒的迫切需要。
​需要片面的,負面的,全面的,詆毀中國。
所以方方,實在太可愛,太符合需要。
​千萬人的奮鬥與犧牲,14億人的隔離與努力,換來了方方的榮華富貴。
​所有中國的犧牲,英雄的事蹟,14億人的努力,他們什麼都不要看見,只想要方方的聽說與閨閣。
不要事實,不要全面,不要中國人的英勇。
只要方方的日記。
​這是血饅頭。
​一本書21美元。版稅是12人民幣起跳。
100萬本,就是1200萬人民。
後面還有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耀。
​西方世界,最需要的,是來自中國苦難核心的人,用華麗的文采,用真摯的情感,為他們痛斥中國,擁抱西方的價值與文明。
​我始終認為,人品是一切。
是起始,也是論定。”

发布于 2020-04-1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0-4-13 18:34 |只看该作者
本文借用观察者网发布的复旦大学余亮先生的回答https://m.guancha.cn/YuLiang/202 ... ...................正文........................满城风雨的方方日记终于在第60篇完结。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我猜懂事的人都会暗地里松一口气:再写下去,恐怕就要给初中生回信了。这不,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头版赞美了方方。我大致读了一下,写的就像你们想的那样。作者是个华裔,看专栏照片,就像个学生。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洛杉矶时报报道链接:https://www.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0-03-21/chin我之前只是看热闹,没有参加那“美好的仗”,现在来说说这个“美好”。我对方方本身没什么大意见,写日记是她的自由,别人赞美或者嘲讽她也都是自由。只是她已被粉丝们架上了英雄和“最美女神”的位置,那就不是个人自由的事了。方方日记是一个文学事件,也是一个舆情政治事件。先谈政治。首先要把阴谋论撇去。方方们认为极左分子在猖狂进攻自己,这主要是自己的幻觉。谁叫她是个率真直白的老太太呢——我就这脾气,谁来质疑我骂谁,你们都是极左分子。看上去吵架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别人太客气了反而对不住她。反对者也有阴谋论,比如挖掘代理发布日记的“二湘”的美国背景。我看根本不需要挖背景,她们的表现只是中国当代文艺界智识水平、情感水平和逻辑水平的平均状态。那一溜声援方方的文人如阎连科、张欣欣、林白等,都是当代文学史教材榜上有名的1980年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内涵几乎一样,头顶上是“文明论”的星空(反西方就是不文明),手中是人道主义的大旗。去看看阎连科接受外媒采访,一副诺贝尔文(政)学(治)奖预备队员的样子,号称以感受黑暗和书写黑暗为己任,和龙应台一样号称反对一切暴力(每当他们看到中国人暴起反击敌人暴力的时候,就会这么说)。他们的“良心”一向就是公开挂在脖子上,不需要任何阴谋论。说他们要搞颜色革命,那是谈不上的,他们离不开这个体制,只会让体制消沉。他们也并不危险,浮出水面的都不危险。其次要把方方的读者区分开。部分读者是因为疫情带来了悲伤苦闷,何况很多人还经历了生离死别,情绪需要有人代言。国家养了那么多作家、媒体不给力,才给了方方机会。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得力,这部分读者渐渐离场。另一部分粉丝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可以称为启蒙派、良心派。他们的观点浅白、常识,一看可知,主要就是高扬个人权利,反对歌功颂德,揭露黑暗真相。方方最后一篇日记,骂骂极左、把中美大国博弈贬作“政客互怼”,只有医生合作是人道主义携手大爱。粉丝们高喊“良心”、“启蒙”、“如果极左横行,改革必定失败”,然后合唱一曲“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光荣散场。我观察下来,这部分粉丝以学校文史圈师生、作协文联的文化人、体制内不满者和媒体人为主力,年纪都比较大。反对方方的人则遍布B站、知乎等年轻人社区,微博上的反对者也以年轻人为多。有方方粉丝搞了一个读者调查,显示粉丝组成里教师、公务员比例极高,50、60、70后读者占了80%以上,基本映证了我的观察。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4-13 18:38 |只看该作者
他们的言论,可以看作2010年左右社交媒体上公知大V喧嚣言论被压抑之后的一次重返舞台,论题都一样。但这次是自编自导。一位文学教授称赞方方日记是“人类不亡,启蒙不死”。是的,他们总是梦回1980年代,假想自己站在文革结束后的荒岭上启蒙大众,从而获得一种英雄文人的幻觉和优越感。这是他们的压箱底保留剧目,把一切质疑自己的人都看作极左,就像唐诘可德把风车看作怪兽。他们理解不了社会的进步(因为没有按照他们想象的方式进步)。这种左右之争的话语早已经脱离当代中国现实,但他们需要这个氛围,Yesterday once more,旧梦重温,老朋友啊怎能忘记。所以他们才特别需要那种粗陋的“高中生”来信以及一些人的谩骂,其实他们喜欢的很,忙不迭地写回信,因为这能让他们找到批判极左的往日感觉。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0-4-13 18:38 |只看该作者
他们的言论,可以看作2010年左右社交媒体上公知大V喧嚣言论被压抑之后的一次重返舞台,论题都一样。但这次是自编自导。一位文学教授称赞方方日记是“人类不亡,启蒙不死”。是的,他们总是梦回1980年代,假想自己站在文革结束后的荒岭上启蒙大众,从而获得一种英雄文人的幻觉和优越感。这是他们的压箱底保留剧目,把一切质疑自己的人都看作极左,就像唐诘可德把风车看作怪兽。他们理解不了社会的进步(因为没有按照他们想象的方式进步)。这种左右之争的话语早已经脱离当代中国现实,但他们需要这个氛围,Yesterday once more,旧梦重温,老朋友啊怎能忘记。所以他们才特别需要那种粗陋的“高中生”来信以及一些人的谩骂,其实他们喜欢的很,忙不迭地写回信,因为这能让他们找到批判极左的往日感觉。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4-13 18:39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说重大历史事件总会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正剧),第二次是闹剧,是对第一次的拙劣模仿。从方方日记提到的遇罗克事件算起,这个剧目至今已经上演了不知道多少次。遇罗克是真正的悲剧,真正的牺牲,通过北岛最好的诗歌获得了文学形象。现在是什么剧我就说不清了,只看见活人在扮演死者,每一次都要假装中国人民还没有被启蒙,每一次又都要假装启蒙胜利了,美好的仗已经打过了,优秀的良心占领高地了。也许从正剧到闹剧是一个梯次下降的过程,最终的闹剧还没上演。这不,据说有些中小学教师正在给学生推荐方方日记,好把剧目保留下去。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吴法天说:“我是文革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很难理解从文革过来的方方,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运用文革时代的语言。”这个问题其实有答案,自由主义者钟爱的大师以赛亚·柏林就说过(大意):中世纪虽然结束了,但中世纪那种不妥协、戾气的脾气被启蒙派们继承了下来。同样,号称反文革的人也许恰恰继承了文革的脾气。网友戏说方方粉丝:别问,问就是极左。戴着极左时代的眼镜,就只能发现极左。真正的冲突是什么。这个最后说。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4-13 18:41 |只看该作者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再说文学。灾难时期需要相应的文体,公开的日记杂谈具有“陪伴”的心理治疗功能,也能发挥社会批评功能。很多人批评方方道听途说,我倒觉得这没啥好争的,人家就是要替城市记日记。方方文学自有其脉络。很早以前看过她的小说《风景》,描写底层残酷人生。我记得写一大家人睡一间小屋子,小伙子只能睡床底下。我小时候家里也只有一间屋,能够体会。后来学了文学史,知道那被称作“新写实主义小说”,诞生于1980年代末期,当宏大政治理想退场,文学家开始强调对生活原生态的写实,喜欢讲市井芜杂生活,家长里短,这风格倒是契合疫情日记。同一批的还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写机关单位里那点官场破事,人物灰头土脸。有着这样压抑情绪的小公务员最容易反体制又常常离不开体制。方方自己似乎还继承了一点文革末期伤痕文学的路子,伤痕文学虽然主题是批判文革带来的人道主义伤害,但气质仍然是满满的文革风,非此即彼、控诉批判。她后来的作品我没有看过。我不是针对谁,坦率的讲,是几乎所有当代文人作家的作品我都不看了,因为不值得看。他们说要讲人性复杂,要讲内心丰富,要讲写作技术,但他们不明白,他们那点文人生活内容和认知水平是憋不出来什么丰富人性和技术的,只是小资人性的循环发酵而已。现在主流文学圈评价最高的当下小说,要不就是文人写文人,要不就是文人根据网络段子写弱者。读那些小说不会增加知识,不会提高认识水平,甚至也没有多少快感,不如去看爽文。读历史、技术史、人物传记都比读他们能开拓想象力。不要忘了,新世纪最伟大的中国文学不是由文人而是由一个电厂的小工程师完成的。他们说这个工业化、商业化、官僚化的世界太功利,需要有人来守护人文精神,来拯救人们的灵魂。这想法也没错,但问题是你们有多强大丰富的灵魂?就比如P大的文人们,天天批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个人都在批评别人,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还那么洋洋得意。新一代人看网络文学和二次元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意味着,我即使再温柔和平,也不会忘了斗志。他们喜欢《三体》,前方没有乌托邦,是选择躺下岁月静好,还是战斗到最后一刻,没有必然答案。1976年北岛写下“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我喜欢他的诗,但如果世界真的毁灭,北岛并不真的知道如何“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当下理科生写的《临高启明》却可以告诉我如何从头开始修路、建厂、造船……并且团结群众。新写实主义文学从此就没法再振作起来,不是说作家们就不想,只是新的振作理想到来了,他们感受不到,或者不愿接受——没有启蒙过的中国怎么就能崛起呢?你说星辰大海,他就说是痴人说梦,你说奋发图强,他就说是国家主义。你学会了国际斗争游戏规则,他就说你是政客互怼,你说中华复兴,他就说他只在乎小民的尊严。仿佛小民的尊严和国家强盛没有关系。他们只会割裂,只会文革式的二元对立思维。他们无法理解新的复杂世界。方方是成功的,但她的成功却是人文学科的失败。一个意大利作家在疫情中写下犀利文字:“我们知道,当你们被要求足不出户,有些人会引用福柯和霍布斯。但很快,你们就会有其他事情要做。你们要吃饭。这不仅仅是因为烧饭是你们还可以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福柯、霍布斯以及种种西方理论,就是我们人文学科的看家本领。不会做别的也没什么,理论、话语技术也有用得上的地方。比如病毒命名的斗争,这是重要的话语工作。美国人故意称“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拒绝称新冠病毒,用心险恶。而为万物命名,本来就是人文社科专业的任务,结果只有宁南山和袁岚峰这样的工业、科普党在勉力为之。一堆人文社科教师忙着夸赞日本“风月同天”有文化嘲笑中国人没文化,或者忙着粉方方。还有的教授,平时理论高深,概念繁复,到了关键时候就给我们谈谈人道主义良心和方方的“正义感”。归根结底,文人还是有一种本事——明明在写墓志铭,却像在写激情的生活诗。真正的冲突是什么?方方及其中老年粉丝和对手的冲突,主要不是什么左右之争,而是新旧之争,是两代人对于重大政治主题的感知的冲突,是情感和趣味的冲突。每一代人的心灵都被那一代的重大历史政治事变所塑造。上一代人经受过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双重冲击,他们感知的是左右拉锯、国家与个人的纠葛。新一代人则经历从南海撞机、大使馆被炸、奥运火炬之辱直到美国贸易战。一边体会着实实在在的大国崛起,一边在中西冲突中看清了丛林世界的真相。两代人的情感模式也差异巨大。老人们沿袭了革命的怒目斗争,那是一种“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式的情感及其喜剧式模仿。新一代人虽然处于激烈大国博弈时代,却又同时深受消费娱乐文化熏陶,没有那么怒目圆睁。他们是用表情包战斗的一代,是戏仿欧美版方方日记的一代,拥有的是“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式情感。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4-13 18:44 |只看该作者
新一代人有很多“奇怪的知识点”是老人不理解的。微博上一位叫做“凯申物流总经理”的网民和方方发生了争吵,方方不知道“常凯申”正是正常爱国青年对蒋介石的戏谑称法。不能怪一个老人不理解新段子,只是越不理解就越是愤怒。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以这是一个不甘油腻的中老年油腻中国与一个生动粗糙年轻中国的碰撞。前者挣扎着不想把自己的正剧渐渐变成喜剧,后者却在自己的喜剧里渐渐生出了正剧。我们的体制和社会问题很多。反对方方的人同样也在倡导改革、批判灰暗面。正义感并不是方方们的专利。但年轻一代认识到,主导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中西国际秩序之争,是命运共同体与霸权等级格局的竞争。西方列强打着文明旗号却不断教我们做人,不去掌握秩序就会死。解决内外矛盾,需要高度的认识能力和平衡能力,放在全世界比较,中国已经做得相当好。这方面不在这里多说,新一代思想者们已经说了很多。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没有办法。我们处在春天里,春天也会疾病丛生。这场天启般的疫情让大国博弈、社会治乱、个人得失、不同时代主题搅在了一起。这是命运安排的多声部大戏。愿把握住我们的正剧,欣赏局部的喜剧。就让方方日记埋在春天里。​​​(转载,如有版权疑义,请私联系我)------------------原评价-----------------本人支持余亮先生的表达。类似支持汪女士观点的人初心是好的,站在正义的角度,貌似不败。但他们的共情太片面,有更大部分群众的感受他们还没感受到,这可能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差异吧。如果让她们上抗疫一线去工作一段时间,我想肯定会增加他们的阅历,写出更让人信服的日记的。..............2020年4月8日补充.............鉴于作家方方的《武汉日记》英文版已在亚马逊网站预售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4-13 18:45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书内容介绍: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系统性政治问题阻碍了对传染病的反应。

这个结论是准备作为向中国索赔的证据吗?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4-13 18:47 |只看该作者
造谣还出版洽人血馒头,言论自由也有底线。我对方方作家的评价也有了改变,她没有了作为中国人的底线,她侵害了我作为一个武汉人的情感!也侵害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情感!她会刻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继续补充...........我对方方日记在国内互联网上引起争议,可以作为旁观者客观看待;但如果方方日记不对事实的全貌进行补充修正,就在海外出版,恕我不能继续客观,我对此抱以最大的鄙视,因为我成为一个受害者。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4-13 18:47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公司面临的情况,会有多少中国公司同样面临类似情形?会有多少人因出口受损而失业?值此全球经济可能产生经济危机,国内经济仍艰难的时局,她如此快速的海外出版,求自己名利双收,抓紧时间给抹黑中国的国际舆论添砖加瓦,提供中国有罪论的依据,怕是不能坚持说她爱国吧?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方方的一个字,落在国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家老小的生计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4-13 18:51 |只看该作者

山海
3,25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两周我们老师在两次网课上多次提到方方日记,对日记评价很高。推荐我们有时间多看看,说做科研一定要有思考。于是我去看了,我反反复复的想,试图去得出和我们老师一样的结论。我甚至默认为我们老师所得出的结论是真理,然后去验证她的观点,但我始终无法说服自己。下面就有几个方面正是我的困惑所在:

1.日记本身:日记本身的存在当然有意义,作为一个武汉人去记录一场灾难和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去为弱者发声,出发点很好。可问题是作为作为武汉人,她也只是在家里待着,自我隔离。好多新闻也不是作为一线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去经历的。所以日记里就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事,例如“满地的手机”和“梁护士”的事。网络上有不少人转发了这条不实消息。可是我们看到她每天发的微博也不少,可她有专门为自己日记里不真实的的地方专门发一条微博辟谣吗?梁护士的事她也只是一带而过的道歉,顺便说了一下。

2. “反思”这是我们在这种灾难之后所必须进行的,如此我们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我个人觉得这场灾难给我们启示应该是(或者还有别的更加务实的想法):

(1)如何建立更成熟的公共卫生体系,做到对这些流行性疾病的监控,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2)武汉乃至湖北如何去恢复原来的生活,那些责任人如何处理,那些在疫情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何得到应有的待遇。

然而在方方日记中的反思却是“极左是祸国殃民的存在”。这样的言论让我很费解,这场疫情是“极左”引发的吗?他把人们的反思引导向对于“极左”的思考,而不是构建更为成熟的公卫体系或者其它更加务实的举措,合理吗?

3.“极左”也就是方方眼里“攻击方方的人”,我看过早期日记下评论,确实有些话很难听。但是,方方老师您确定您不是遭到了网络暴力吗?动不动就提wg,您觉得合适吗?有些人因为一些言论,在网络上被人攻击国外也有啊,那些也是wg?还有“极左”这个概念不知道方方是怎么定义的,不知道在她的定义里面,那个揭露方方造谣梁护士去世的医生算不算。不知道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和所以工作人员里面,有没有她眼里的“极左”。如果有,那他们是不是“祸国殃民”了?

4.“疫情”:当疫情在全国蔓延时,各地在对待疫情的态度和方式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早期武汉有好多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我也为此愤怒过,为什么不救治这些病人。但后来建火神山医院建方舱医院的时候,我的这种愤怒就少了很多,因为我知道了早期武汉的医疗资源真的不足,有些事真的很难面面俱到。很多地方畏武汉,畏湖北如虎。还有很多过激的举动,这些事情,在对比最近国外的一些举措之后,发现里面更多是关于人性的东西。我一度认为,疫情之后每个人自己心中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但是呢,她的思考似乎走了另外一条路。

5.“评论”,在评论下反对方方评论里面,也有在试图去讲道理的,支持方方的人也有嘴不干净的,“蛆”这类词他们没少说。你让人们多思考,理性,有良知。你们自己呢?我们想了半天,然后得出和你们不一样的结论,就是无知?借着人们对于这场灾难反思,去划分左中右,难道不是在思想上分裂人们?一个老太太因为一些言论遭到了网络暴力,立马抛出“极左”的概念,多少年没出现过的词啊,到底是谁在搞wg那一套?

6“英雄” 是啊,有人叫老太太当代鲁迅。医生护士在一线不辞辛苦的治病救人,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人门在工地上加班加点的建医院………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这些人都是英雄。然而在有些人眼里,这场疫情里最大的英雄是方方。有人问了,为什么最大的英雄不是奋斗在一线的人?而是方方呢?是因为她在家里为解决疫情做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吗?当然不是,因为其他奋斗在一线的人没有思想,无法做到启蒙别人。

最后,人们总是试图把武汉疫情和方方的日记画上等号,把她关于“极左”的言论和日记画上等号。我从不否认他的日记是武汉疫情的一面,九百万分之一的一面。官方的报道会偏向阳光的那面,毕竟武汉在阴霾中待了两个月,需要的是应该迎着阳光,带着希望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遗憾的是那些奋斗在一线的人,他们在那段日子里,没有时间去写属于他们的日记。

让我害怕的是,好多方方的推崇者属于教师行业。我们老师的给我们的任务,我不知道在她眼里我是否完成了。总之,武汉疫情不等于方方日记,方方的“极左”言论更是武汉疫情毫无关系。

编辑于 2020-04-08
​赞同 3250​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0-4-13 18:53 |只看该作者
有些人能@ 我却连个名字都不敢露,这种胆色也配说理性批评?方方自己把别人说成是极左,到底是方方自己脑子里绷着根阶级斗争的弦还是别人恶意构陷?方方真的是在给政府提意见?当初李文亮医生入院时候,方方每篇文章必提李文亮,说李文亮代表了全武汉人的愤怒。那后来李文亮医生的训诫被撤掉了之后呢?方方不发一言。李文亮医生被评为烈士之后呢?方方再也没提到过李文亮的一个字。你不如去知乎搜一搜李文亮医生的名字,然后看看那些曾经为李文亮医生鸣不平的人,是怎么评价中国的防疫成绩的。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不敢去说政府不好的一面。这个国家当然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但是我们不欢迎阴阳怪气的声音。这就好比此前如果你认为《外国人永居条例》不合理,你就说出你的意见,一二三四哪里应该修改。如果一个人既提不出意见又在旁边逼逼赖赖,这种声音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狺狺狂吠。不客气一点说,你能把大多数人反对方方的道听途说理解成“他们希望这个国家只有一种声音”,你的这个脑子真不比那些满脑子政治斗争的人好到哪里去。编辑于 2020-04-07

作者:Zpuzzl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298160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0-4-13 21:14 |只看该作者
兰羽 发表于 2020-4-13 18:41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7739/answer/1119274005
来源:知乎

这段文说得太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