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木兰”那张皮
这世界因为有了网络,一则是信息传递的速度超快,另一则是宵小之辈的伎俩,会被剥个精光。
不久前以中科院计算所计算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译技术团队名义发布的“木兰”编程语言体系,把“完全自主设计、开发”作为新闻点,引发关注。
这年头,低调一点没什么坏处,真要高调起码也得有底气,所谓“木兰编程”一出现,就引起专业人士的质疑,很快它被扒出实际上是“换皮Python”,因此备受质疑。为此,中科院计算所发表声明,对该团队主要负责人做出停职检查的决定,并将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调查。
其实,“木兰”是中科院计算所员工所创办企业开发的集成化产品。该员工自己也承认,“木兰”主要用于中小学教育,但在介绍中将之定位为面向智能物联网领域;“木兰”语言在32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但在受访时将语言和编译器夸大为完全自主开发。
这真是一个有了骆驼不说马,啥个头大整啥的怪异时代,搞科研的原本笃实前行,却非要口吐莲花,无中生有,结果被硬生生的抽了一个嘴巴。
当然,此等把戏我们并非陌生,想当初名噪一时的所谓“龙芯”闹剧不也是这么回事儿吗?
有一说二,有二可能就说五,有了五他能给你整出无穷。这就是当下的一些所谓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能耐。
被人家活剥了一张披着“木兰”的皮,结果看到的是Python的内核,所谓的木兰编程语言是在人家开源编辑器上的二次开发而已,都说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起码的恩典与尊重。你在人家的编辑器上做了点研发编程的文章,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你非要数典忘宗的舔着一张无耻的脸出来说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被人打脸这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么?
就目前而言,广为人知的C++、C语言、java,以及近年来火热的Python,都是舶来品。起码现在没有什么自主研发可以替代的,突然就出现一个木兰编程,号称自主研发,而且有很大的广域应用,这真是吸人眼球,但是,眼球吸的快,被人抽的也快。
从“龙芯”丑闻,到“红芯浏览器”的闹剧,再到今天被剥皮见骨的“木兰编程”,尽管我们不想说在造假的路上他们唱着同一首歌,而乐此不疲,但事实就是如此。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圈了一票“情怀粉”,转身又在外国成果的基础上修修剪剪,如此投机纯属自作聪明。这不应当是我们科研工作者该有的,这属于“坏”和“败”。
中科院计算机计算所被这则丑闻闹剧恶心了一把,这不是坏是什么,至于败就更不用多说,败坏了国家的名声,败坏了该有的形象。这等闹剧岂能原谅?
其实,承认自己没有,努力去争取有,这都没问题,但是,想不择手段的投机取巧,那就是笑料和令人不齿了。 还能说什么?!
2020年1月21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