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9-5-30 15:02 编辑
中午接到小二,他从裤兜摸出三颗花生。数学老师奖励,问题答得好。吃第一颗时,要与我分享,没接。第二颗坚持分享。那是一颗三粒米的花生,他用牙咬开,破了两粒,看了看,把完整那粒连壳给我。接过,吃得有些夸张,无论言语还是表情,一定把这粒花生的好味道告诉爸爸。第三颗不舍得吃,一直捏在手里。妈妈,这花生有一种奇异的香味,数学老师在哪买的呢。让我闻,普通五香味,可在孩子眼里,它就是与众不同啊。
晚上,从小区采回一束马缨丹,说要做汤。他一直把马缨丹认作薄荷。粗看叶片确实有些象,但气味一香一臭相去甚远。不能吃,就当插花。于是根部带泥开着紫花的植物被插进椭圆玻璃瓶。前几天,从一堆被移走的砂石残余里捡到一片破损的贝壳,黑色带条斜,很兴奋,说捡到化石。你看,它象一只飞翔的鸟,一定是小鸟化石。不是。怎么不是,要不去博物馆验证。也说不清楚,百度,告诉他化石存在于岩层,把石化过程与意义照本宣科念了一遍。
小二对看到的一切感兴趣,植物昆虫泥土猫狗甚至别人丢弃的垃圾。不是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很多时候,仍然站在他一边,因为不定什么时候,他发光的眼睛就和我们一样黯然无趣了。沿着他简单的快乐,抵达成人世界无法呈现的纯净,是一种享受。
年底,某人相中朱柄仁一幅铜作,仿清代沈荃的《荷花鸳鸯图》。资料记载,朱炳仁,“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的唯一传承人,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峨眉金顶、雷锋塔、灵隐铜殿等诸多名寺建筑皆出于他的主持。朱炳仁七岁随父迁杭,自幼深受父亲的艺术熏陶,一直在书画社学艺,他善于对传统铜雕艺术进行挖掘和研究,打破了铜雕“重刻轻雕”的传统制作方法,并总结出“朱府铜艺”七大祖传绝活,使该工艺突破了书画禁忌,真正做到“书、画、刻、雕、锻、铸”六位一体,作品极具美学、艺术及视觉享受。
铜融工艺自是不懂,但见画作红花绿叶逼真秀美,鸳鸯拔水栩栩如生。共作两幅,另幅与原作同存于安徽省博物馆。尺码太大,犹豫便错过。周未买了另幅,仍是荷,作者余稚,原作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整体简洁,呈现出清气平和,令人想起濯清涟而不妖。店家随画赠我一块铜刮痧板。弧形铜版,正面雕蝙蝠寿桃,下坠深蓝琉苏,束以黑松石。珠石遇板,清脆叮当。铜板不大,盈盈一握,当是掌中宠儿。
店家潮州女子,摆开功夫茶。一温一洗一冲泡,小杯己递至手边。闲聊间说起茶壶。春节后回深,陶瓷水壶坏,某人欲买铜壶。微信传来相中的两款,一款表面呈涟漪的西湖壶,另款龟背壶,问哪个好。还没从老家的乡野出来,西湖壶上圈圈金色波浪,尤其令人有一种异样的联想。于是小坏,一团牛粪一窝蜂巢,自己挑。甩来句,心中有屎与心中有佛。
关于龟背壶,女子说是半机器半手工作品。壶身机器打造,凸起的纹路,全凭人工凿。他们工厂有聋哑人车间,这项工作一般人做不了,心不静,是他们的专利。再看壶,心里起了变化。一把1000毫升的水壶,筷头大小的六边形,得凿千万下吧。有序的纹路,粗看波澜不惊,细看惊涛骇浪。这世界,口舌之勇者多,行动之勇者寡。不闻不问做自己,天地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