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疏影轩主 于 2018-4-1 21:40 编辑
1、 章草 首先来捋一捋文字发展的脉络。
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甲骨文、金文、小篆,文字的象形、图画意味比较浓重。从隶书开始,文字从古文字体系发展为今文字体系,“画”的意味逐渐减少,“写”的意味逐渐增强。
文字的进化是以便于书写为根本依据的,小篆笔划婀娜婉转,美则美矣,书写起来却比较麻烦,于是便于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隶书笔划变婉转为直接,变婀娜为方正,只有起收笔时的蚕头燕尾等地方,还保留着小篆的些许特点。时光继续前行,人们发现隶书的书写太过严谨,也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了,于是又产生了新的字体。
隶书之后,文字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产生了去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保留了隶书工整严谨性的楷书。二是产生了保留字体梗概,删繁就简,笔划连带,书写迅捷的章草。楷书成形后间架结构变化不大,一千多年以来,基本保持着其最初的模样,被我们沿用至今。章草则朝着更便利的方向大步前进,发展为今草、狂草。
章草是隶书的快写,笔划之间为了便于书写而产生了连带,在起收笔处还保留着隶书的波折,字形方面也呈扁方状,只是字与字之间没有关联。
关于章草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四种说法。 1、 因为是书写奏章的字体; 2、 因为汉黄门令史游用这种书体,创作了儿童启蒙读物《急救章》; 3、 因为汉章帝喜欢这种字体; 4、 因为这种字体是把草书字体规范化章程化了。
我个人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靠谱。因为章草这个名字,是后世为区别“今草”而给它命名的。因为后世的人创造了更加便于书写的,去掉蚕头燕尾字字相连的新草书,为了与过去那种旧草书区分开来,就以旧草书的代表作《急就章》的名字给它命名了。这样的解释比较合理。
章草,是今草和狂草的前身,它既保留着隶书的典雅,又开启了今草的飘逸。古今许多书法家都认为,若想学好草书,必从章草开始,因为章草是今草的源头所在。
皇象《急就章》
2、《急就章》 今天我们一说起章草,必说皇象《急就章》。这是因为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章草书帖,是皇象书写的《急就章》。
《急就章》是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为儿童编写的一本启蒙识字课本。因篇首句为“第一急就奇觚与众异”,因此被叫做《急就章》。其内容涉及面很广,有姓名、组织、生物、礼乐,官职等各方面,像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大概是想让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初步了解一下社会。这本书是从汉至唐社会上流行的主要识字教材,唐代以后,逐渐被更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所替代。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章草《急就章》的最早版本,是三国时皇象书写的,明代吉水杨正于正统四年,根据宋人叶梦得颖昌本摹刻的,因刻于松江,故被称为“松江本”。史游《急就章》共32章,每章63字,共计2016字。皇象时已经遗失1章,所以他只写了31章,计1953字。松江本更少,只剩了1394字。
皇象,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隶书造诣颇深,唐代张怀瓘说他的章草“相众而形一”,对他评价颇高。章草流行一段时间后,被更新兴的草书“今草”所替代,在晋唐之后逐渐归于沉寂。至元代和明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宋克,也有临本,但都不如皇象的影响力大。
章草《急就章》,最早的作者是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但他的版本早已散失,我们今天难以看到它最初的面貌了。皇象的《急就章》古朴典雅、厚重沉稳,如初生之婴儿,干净明朗。观后世明人宋克所书的《急就章》,虽则灵动潇洒,却像成人要极力要扮回儿时的模样,终究脱不掉满身的烟火气,无力回天了。
宋克《急就章》
3、思考 学习皇象《急就章》,已近一月,心中有几个问题回旋着,现在罗列如下,与诸位共讨。
1、草书确实是人们为了快速记录而潦草书写形成的字体。也就是说,在遇到必须快速记录的时候,复杂的字体跟不上需要,那就简单写吧,把能省的笔划省掉,把繁复的字体简单化,于是产生了草书。最初,草书也许只有书写者自己认识,时间长了,大家互相借鉴,把一些常用的笔划归纳整理,便于外人识读,逐渐扩大了草书的影响力。
章草自秦汉时期初步发展,到西汉宣帝元帝时比较成熟,黄门令史游用这种字体写了一本启蒙读物《急就章》,把章草约定俗成的笔划和字体规范化、标准化了。东汉、魏晋时期,是章草的辉煌期,代表了之前四百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魏晋之后,新兴草书形成,章草逐渐沉寂。
2、我始终觉得,草书作为一种严重符号化的字体,已经偏离了汉字的发展体系,基本属于一门“外语”。(写到这里,不禁为自己的另类思想一笑。)因为有些草字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面貌,变得面目全非。比如一笔横画,既能代表“四点水”,也能表示“心字底”;比如“月”字边和“绞丝”旁,为什么几乎相同?你明白“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是什么意思吗?就是说,思、惠、鱼、画,草字写出来相差不大,禾、乎、手、年,这四个字的草书写法也十分相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觉得学习草书几乎没有道理可循,就靠死记硬背。跟学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3、《急就章》的内容挺有意思,但不大适合启蒙识字用。第一章到第七章,全是虚构的人名,大概是要教给孩子们会写姓氏。这些名字也很有意思:邓万岁、秦眇房、郝利亲、冯汉疆…令狐横、朱交便、孔何伤、师猛虎、石敢当…往后的几章,用七言诗的方式,把各个偏旁的字归纳在一起,介绍丝织品、农具、工具、兵器、五脏、中药等等。
最后一章是一些祝福的话:汉地广大,无不荣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兹荣,灾蝗不起,五谷熟成。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这些话放在当下也不过时呢。
也许由于年代久远,《急就章》中的很多字,我们现在都不用了。我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是经过了草书省简,这些字也称得上很复杂,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真的不大适合。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后来它退出了启蒙读物行列的原因吧。
皇象《急就章》
4、每学一个新的字帖,我都要弄懂这本帖的来龙去脉,讲的什么内容。我觉得只有这样,这本帖才是活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干尸,我才能在学习时与它隔着千年的时空进行对话交流。这也是我学习书法得到的乐趣之一。试想,如果我没有学习《急就章》,我怎么能知道皇象是何许人也?我又怎么能知道,书圣王羲之那些灿若云霞的草书作品,其实是从章草演化而去的呢?
其实,学习书法,就是在学习历史。文字的演变,就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我想说,学习书法,是我今生最正确的选择,我陶醉其中乐不知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