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
宁古塔,在清初的时候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发配的流人主要是获罪的文人、官吏,叛兵等等,当时对这个流放地的苦寒有这样的描述: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就在这样如地狱般的地方,流人们顽强的生存着。在这些流人中有两个文人,一个叫吴兆骞,一个叫方拱乾,这俩个人苦中作乐,一日结伴出游,走出不远,突然看到这样的景象: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之间展现出一座城市,城内殿阁遗址巍峨,遍地金碧琉璃,浮屠石塔耸立,如同仙境一般,俩人惊得目瞪口呆,在这冰雪极寒的地方竟然有过这么宏伟的城市?他们就搜肠刮肚的想,这是什么地方呢?也许是过去的大金国的都城吧?或许就是传说中被掳去北方的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地方吧?不能断定。感动的方拱乾为此写道:
荒烟平断七十里, 郁葱楼阁云中起。 心知村落无此观, 云是前王故宫址。 马来渐近似虚无, 触眼颓墙长荆杞。 冲城车轨滑如脂, 崩桥留跺横流水……
哦,这就是渤海国的上京城。
当两位流放的文人看到这座城市,并为之震惊慨叹时,这座城市已经人去楼空成为死城七百年了。
最早确认这是渤海国上京城的,是清朝的大臣阿桂,他记载道:宁古塔为渤海之忽汗州,后称上京龙泉府,今城西南六十里有古城,周三十里,内城五里,宫殿犹存。
在那个时候,亚洲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唐朝的长安城,第二大的城市就是渤海国的上京城,它的建筑布局和样式也和长安城相似无余,现在我们常常想像当年长安城的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却忘记了在极北的地方也有一个这样的城市,它也是一样的繁华,连李白贺知章这样的大名人都以熟悉渤海的风土文化而骄傲。
渤海国历二百三十年、十五代王,繁盛时期号称“海东盛国”,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契丹将渤海人强行南迁,以辽阳为都城建立东丹国,从此,这个繁华的上京城人去楼空,从此,这个著名的都城不再被人提起,渐渐消失了记忆。
天街荡漾接龙楼, 左旋右个分明里。 明堂居然南面存, 阶樨陛城纷堪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