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了,云淡了,风凉了,秋来了,蚊蝇少了。推开窗,邀明月进来,扭亮一盏灯,信手翻开的,总是董桥。
董桥的文字,清幽、淡然、干净、雅致,古意盎然,回味悠长。儒雅深沉,又活泼灵动;似行云流水、随意挥毫,不经意间,笔底已是风光一片。
初识董桥,是在别人家的饭桌上。饭吃得差不多了,偶一低头,看见铺在餐桌上的报纸登载一篇文章,粗粗扫了几眼,立即被里面的文字吸引住,尽管已油渍满纸脏得不成样子,我还是从朋友那里讨来,细心折好放进手包。
回来后,就在百度上搜索,电子图书打不开,就一段一段的找,网上看不过瘾,又跑去图书馆。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他在台湾接受了中式教育,在英国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然后回到香港。他博学多识,阅历丰富,有着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他自喻是前朝的文化遗民,一个旧派的文人。他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的确如此,在他笔尖下,流淌着优雅情韵,散落着清灵温煦,仿佛雪夜里浮动的暗香,穿山过林后马蹄上残留的芬芳,如夜光杯中的浓酒,清澈透亮,光影摇动,惹人低徊,未饮已先醉。
同样是文字,同样是回忆前尘叙说往事,到了董桥这里就成了诗画的意境、岁月的风华、别样的韵致。那迂回婉转中,信手拈来皆故事,那浅墨淡彩中,勾绘出多少世事沧桑,人世无常?
董桥喜欢怀旧,那些文字是浸染了流光的珠玑,无论是《从前》还是《旧时月色》,都恰恰暗合了我们这样年纪的情绪:喜欢同别人讲曾经,喜欢和老友一起回忆过去。读着董桥,眼前就会浮起一些前尘旧事,过往云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从前,进到了旧时月色中。
董桥说,“我们在人生的荒村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悠忽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古老的古槐树下相逢话旧。可是,流年似水,沧桑如梦,静夜灯下追忆往事,他们跫然的足音永远近在咫尺,几乎轻轻喊一声,那人就会提着一壶龙井,推开半扇竹门,闲步细数别后的风光。”董桥还说,“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未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字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酒、红日赏花的幽情。” 如此情结如此文字,能有几个不产生共鸣的?
而此刻,秋正浓,月正好,我努力寻找那一份感觉,静静地坐在秋夜月色中,捧着董桥,品味人生,尽情享受这21世纪天空下,不必打着百盏灯笼也能寻到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