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童天一老师一直重复犯一个逻辑错误:他总是从一个个例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然后马上把全称套上。例如,他用拉康的理论分析一个个例,这个个例是一个所谓“被抹除的存在”,你且不用去管这个“被抹除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反正童老师会得出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人是被抹除的存在。诸如此类的结论还有很多,就是从个例分析出一个结论,然后把”人“这个全称代替”个体“进行总结。
这种错误在日常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小孩有一次不好好吃饭,大人批评的时候就会说:为什么你总是不好好吃饭。
童天一犯的这种错误,我觉得是和翻译书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书翻译的词语,原作可能是很谨慎的,从个例中得出的结论,如果要扩大判断的范围,应该会带着这个含义”此类人“如何如何,然而,翻译的时候,把”此类“这个定语含义去掉了,为了更顺口,变成了”人“如何如何。此类错误谬传深广。
我觉得佛经也犯了这种错误,譬如诸受皆苦,我觉得就不符合经验和理性思考的双重验证。因为人活着明明有所快乐,你为什么说诸受皆苦呢?我想,也是当初翻译的时候,为了语言的美感,省略了定语的原因,给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我们对中文佛经为什么不敢质疑?出于对佛教的尊重我可以理解,但如果是用语错误,导致用意错误,而盲目采纳,那其实是大不敬。
所以,例如诸法无我,缘起性空,诸受皆苦,涅槃寂静,这些美感十足的句子的定语范围要加以界定,那不是指全称意义上的论断。
在经验上、理性上,都无法通过考察的意义,我们应该先保持怀疑,而不是盲目相信或者拒绝。无法通过理性审查的意思,一定要认定其含义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