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22-4-24 16:56 编辑
大投资、大回报,无论出于对利润的渴望,还是对亏损的逃避;都会催生出各种令人作呕的奇情怪状。抹黑是一种,但好歹还算是市场攻讦,你能打来我能打回,你若失败那是你手软心善或者资金不足;还有更黑更辣的,就是利用手中资源直接卡脖子,让你哑巴吃黄连,无处逃生!
上面说过,决定票房高低的,有放映周期、排片率、上座率、日放映场次、票价等。这当中,排片率至为重要。电影行业中,投资方(即出品方)属于电影制作人,发行方相当于市场代理(大影业都有自己的发行部门)、院线方相当于终端店铺。而排片率,就掌握在终端院线方手里;就相当于商店的上货率和存储量。排片率低,放映场次就少,观众就看不到。
2016年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以诙谐幽默的故事人物对现实进行适度批判。客观的讲,这是冯小刚最优秀的文艺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界难得的优质电影之一。电影发行之初,因其华谊影业出品的背景,受到万达院线的抵制,排片率很低。按常理,知名导演的电影市场预期通常较高,起码排片率在30%以上;但《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排片率为10.7%,远低于38.9%的全国平均值。为什么?因为万达影业与华谊影业的恶性竞争。最终该影片取得4.8亿的票房,作为中国最大的院线方,如万达院线不参与恶意竞争,该票房最少能增加10%以上。该事件因冯小刚“炮轰”万达院线而被广大吃瓜观众熟知,王思聪也站位万达逼逼叨叨,百般解释,推诿《我不是潘金莲》是烂片。因立场问题,王思聪在此扮演了一次无耻之徒的角色。
在美国,为防止院线垄断或恶意竞争,好莱坞推出《派拉蒙法案》,禁止电影公司同时拥有影院。但在国内并没有这样的禁令,因此包括万达、博纳在内的公司都同时拥有电影制作和院线业务。这些院线利用自有资源,通常会增加自己公司的电影增加排片率,降低竞争对手的排片率。比如,由万达发行的电影《魔兽》,国内票房14亿元,占全球票房的54%左右,北美本土总票房仅4100万美元(合计2.67亿人民币),可见其在北美并不受多大欢迎。但万达院线给与接近80%的排片,该比例令人发指,最终撑起来全球票房。可以想象,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在万达院线被排挤到如何程度?经济损失又会有多少?
同年,华谊暑期档的《摇滚藏獒》和《大鱼海棠》在万达院线排片极低,吃尽苦头。《摇滚藏獒》没看过,但《大鱼海棠》经我鉴定,是部非常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华谊这两部电影也因此遭遇票房滑铁卢。
同年,还有部优秀的文艺片《百鸟朝凤》(经本人鉴定),讲的是中国传统手艺——吹唢呐的传承故事,该篇为著名导演吴天明遗作,上映时排片率奇低,按此下去必将巨亏;制片人方励在微博直播中下跪求,恳求院线在周末为这部遗作增加排片量。这是怎样珠埋黄沙、欲哭无泪?我们且不说该电影出品方将遭受多大损失,就社会而言,又有多少观众因此无法及时看到这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又有多少观众会擦肩而过,遗憾终生?
我国为发展文化行业、提升国民精神生活,在相当长时间内对电影院线进行巨额补贴;即建设电影院,根据座位数提供高额国家补助,院线方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在电影行业高速发展、国家政策刺激下,各大院线方快速布局,各自做大。院线应属于社会性资源,其承载的是将更多更优质的电影,更方便快捷更舒适的提供给人民大众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资本逐利嗜血的本性下,却成为各影业集团在市场恶意竞争中肆意挥舞的大拳头。
窃公器以自用,损天下而自肥。还有比这更无耻的吗?
下面讲讲假票房与乱剪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