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古老的人类,并没有节日,也没有分年月份,这叫史前文明,和现在的猴子一样,对这个世界不作分别,要做什么,随感而做,譬如候鸟,不经思考,便知四季更迭,冬南夏北来回迁徙。
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尺度,是用来丈量空间的,而年节,月日,则是用来丈量时间的。我们都知道尺度的简便性,时常要用到,而且非常实用,因为这是可见的;而我们对于时间的尺度,就感觉没有这么的深刻,因为时间是看不见的,似乎也没那么紧迫。
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一定,这天圆地方的立体感就确定下来了,人类给自己找到了时空的定位。我们得依循这些来行事,否则这尺度的意义无以呈现。那么,如何表达这个尺度呢?就是在哪个“节”上,我们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赋予了某种含义,所以,反过来,如果需要纪念某种含义,我们以“节”的方式来表达。由此,我们多了很多固定的节日,用来纪念某种含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节日丰富,全球第一,从正月初一开始数,几乎每个月都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在民间,都要烧香,也有句俗话说: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说的是这两天的重要意义,一个是开始,一个是中间。我小时候很喜欢节日,我家乡有很多节日,且都比较隆重,一般要杀鸡拜神,这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节不节日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肉吃。正月初一是全年最大的节日,这是不用说的,正月十五,是举世闻名的元宵节,在乡下,这是两个最隆重的节日;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节日,在乡下,这叫龙抬头,一般这天都要去剪发——大概是整个正月都没剪发,这天要去剪发,要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告别正月的吃喝玩乐的日子了。而农历三月,是清明节所在的月份,在农村,这是比较重要的节日,因为家祭祖祭仪式特别多,也许现在的人觉得仪式已经够多了,其实我想象一下,按照中国人的礼祭传统,以前的历朝历代,清明节恐怕不比过新年简单。农历四月份好像没有什么大的节日,而五月份,又是中国的大节月份,则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想想屈原也挺牛逼的,全年的节日就一个单独敬他。为什么自古至今,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单单有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是流传千年,而且是经年不衰的呢?端午节全国各地都很隆重,有龙舟比赛,还要包粽子,乃至粽子这个味道不咋地的食物,成了一门大生意。六月,对多数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节日,但是在我老家是有的,叫六月六,是什么节日,我小时候并不知道,反正是要杀鸡烧香拜神的。奇特的是,当时我们乡下各村的六月六的六日,不是确定是初六,或者十六,而是有的村是初六,有的村是十六。然而,我百度了一下,也是众说纷纭,各种看不懂和无法确认的解释。也就算了,反正现在也没啥人做六月六节,只是家乡里的乡亲们,继续杀只鸡,拜个神而已。
七月就牛逼了,简直和正月相提并论——有两个节日,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和七月十四中元节。七月初七哪天指定下雨,因为牛郎织女相会了要流眼泪——也许我那多愁善感的心,就是长期被这种印象感染的,相爱的人不得见,见了就要哭,她们的眼泪,就是天空的雨。印象中,这天没杀鸡拜神,但是一定会告诉小孩:今天牛郎织女要相会,天要下雨了。小孩的心,自然会被感染一下。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家乡俗称鬼节,这天够忙的,除了拜神还要拜鬼,完了晚上不要出去玩,因为到处都是鬼。
八月份的节日人所皆知,就是中秋节,中秋节家乡俗称团圆节,很简单的意思,这天就要合家团圆,月圆人也圆,人不圆则泪下。我小时候,家乡特别重视月圆人团圆的这个文化,所以,除了正月,清明这两个节日,能够合家团圆,中秋节也有这样的作用,家长大人,无论身在何方,能回家的回家,小孩特别期盼父母能在身边一起读过。但据我观察,中秋节这天,似乎比元宵节的情人节和七月初七的牛郎织女相会更浪漫,很多年轻男女都会在中秋节团圆,而且特别正式,因为哪天双方都是各自回家见父母的,或者父母都在家,而哪天跑出来相见,一起度过,晚上又要回家,那份情意和稳重,都在心里和面上表达得很清楚了——大概率进入婚姻的殿堂。这一天,应该也是风景、气温、心情最美好的一天,也没有七月起那种悲伤的感觉,又多了一份团圆的喜气。算命先生都会觉得这是个好日子——我不会算命,我也感觉这个日子非常好。
九月是重阳节,重阳节,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只是那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在节日诗句里,能和清明时节雨纷纷相媲美的,也就这首诗了。重阳节,是敬老节,中国设立这样的节日,隆重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尊老的文化。
十月农历,我家乡没有什么特别节日,但百度了一下,也是有的,不过不够分量,我们家乡就没人过了。
十一月初三,则是我们村的年例。在我的计算里,十一月初三的是大节,是我们村的集体的节日,其实也没啥,就是吃吃喝喝,每家每户请自己的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和结婚办酒席差不多,不过因为每家每户一起办,整条村都热闹非凡,所以这几天,铁定了还要有舞台演出,小时候是放露天电影,现在没人看电影了,就大舞台做粤剧。一般办个四五天。
十二月好像也没啥节,但也不是没有,只是挨年了,除夕都算在新年的头上了,其实哪算是十二月份的节日的。除夕,其实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要把不好的东西都除掉,留下好的,迎接新的。
当然,这仅仅是部分的中国传统的节日,不同地区还有各种不同的节日。而这些年,中国不断的城镇化、城市化,生活方式已经在逐渐的变迁,传统的节日式微,而新的节日崛起,新的节日,主要是新历年的重要节日,例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还有西方的一些情人节、愚人节、元旦、平安夜。这些节日城市人比较着重,但也没有农村人的那种虔诚和仪式感,也只体现在情人拍拖、商业活动上面比较多。对于西方的节日,现在的城市人爱过不过,还是比不上农村的传统节日来得隆重。
这些节日,各自有着不同的气质,其实过不同的节日,心情也不一样。节日自带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人——也许你不知道,但是它构造着你心理的反差,也可能构造着你心理的基础。所有的节日,就像字符一样,是给人以烙印的,节日更是最重的烙印。也许你不知道,可能你也不相信,你心里念一百遍痛苦和念一百遍幸福,你脸上泛出来的光彩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节日,给中国人注入的信息就是这样,它把相同文化的底蕴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里,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泛起同样的感情,感觉我们根连着根。
想起这些节日,虽然现在都不怎么过了,我仍然觉得很幸福,因为我小时候总是期待着下一个月的节日。现在的生活方式,也许不允许我回到以前了,我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失去,但我也曾经拥有过,而对我的小孩来说,他们从来就未曾拥有过,所以他们并不懂得那种幸福——他们有新的幸福吧,他们期待的是自己的生日,儿童节,青年节,五一十一假期,寒暑假之类的。
也许,我怀念的不过是农业社会的月夜温馨、乡情浓郁,而小孩们即将迎接的是智能机器人的社会,农业社会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世界里从来没存在过,但我有点期盼,期盼在他们的DNA里,仍然保存着农业社会的印记,哪天我老了,我说我要回农村,他们懂得理解我对泥土和芳草的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