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11-27 12:34 编辑
作为小科生物老师,必须言简意赅,生动有趣铺展。晦涩不明,且啰哩吧,被眼神嫌弃事小,遭遇轰下讲台,可就太没面子了。
譬如,就“生命起源”和“人类进化”而言,我是从5个方面切入,且辅以民间故事或生物实例讲的:
1、神创论。
在东方,有伏羲、女娲的兄妹恋,或女娲娘娘抟泥巴的故事。在西方,则有上帝的伊甸园,亚当、夏娃和欲望蛇,多么神秘又多么美好,让人欲罢不能的红苹果。
2、自然发生论。“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形成。
有个叫雷迪的医生不服气啊。放下医学不研究,不务正业、剑走偏锋整了个实验:用10多种动物的生肉和熟肉分别放在广口瓶和蜡封瓶,验证苍蝇够不着的腐肉不会生蛆,从而推翻了宏观条件下的“自然发生论”。
3、生生论。
雷迪的时代没有显微镜,微观世界很难触及。直到人们知晓微生物的存在,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用细长的鹅颈式弯管,阻挡了微观生物进入已灭菌的肉汤,发现不受微生物污染的肉汤不会变质,更不会产生新的生命。从而就微观世界也得出推翻“自然发生论”的结论:
也即,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不能随时、自发形成生命。
4、宇宙生命论。
无非是陨石表面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由此推论外太空存在宇宙生命。譬如,科幻《火星叔叔马丁》,如此等等。包括传说“万里长城”和“金字塔”的建筑艺术高于同时代水平,属于玛雅文明还是外星人遗址的争论。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足以说明地球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
5、化学进化论。达尔文,自然选择说。
米勒的原始地球条件装置证明了:无机小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小分子。而有机小分子的存在为原始生命的演变提供了可能——这个就不阐述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生命有了起源。
有了起源,再讨论“进化”,就顺理成章了:
首先,遗传式普遍存在的,“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打洞洞”;同理,变异也是普遍存在的,“龙生九子,各有相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变异的最大特点是不定向的。也即,可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也可以反方向进行。以最初的“长颈鹿”为例:可能生个比它脖子短的,也可能生个比它脖子长的。丰衣足食时代无妨,都能快乐存活,设若环境艰苦呢?长脖子的长颈鹿就会有生存优势——上、下的树叶都能吃到。
久而久之,长脖子的鹿们就会赢得更多生存机会以及交配机会。它们的后代依旧不定向变异,但至少长脖子遗传下来的几率就更高了……以此类推,现代社会的“长颈鹿”就粉墨登场了。这便是“自然选择”,所谓“优胜劣汰”。
人类的进化与之相似。古代类人猿,不定向变异,出现了适宜于陆地生活的种类(骨骼结构差异,使之能够直立行走),在后来的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从此被冠以“人类祖先”,成为“高级动物”的最初雏形。
跟很多亲子联系紧密的动物相似,“人类祖先”不完全靠先天本能存在,而能够把后天学会的技能代代相传。譬如,制造和使用工具,学会钻木取火吃熟食,如此等等。
这个类群继续不定向变异,包括头部和大脑的进化(或退化,被淘汰),适应性更强的生存下来,它们的各方面能力越来越强,包括脑容量和思维能力,并把之前的更多技能继续传授下去,甚至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结绳记事,语言文字的出现。
好吧,……不用再赘述了。反正:人类,就这么衍生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