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应该是领导们的共同心愿。 对于一名领导干部而言,如何识人用人,如何让部属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确实是一门从书本上学不来的学问。 站在部属的角度上考虑,除了那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大小混混,谁都希望得到领导的信任,谁都愿意受到领导的重用。 实际上,作为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一对矛盾体,领导和部属很难做到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这里面,既有各自责任和性格兴趣的差异,也有内外环境的潜在影响。 部属有部属的无奈,领导有领导的苦衷。有些时候,有些场合,选人用人委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刘备去江东相亲之前,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 面对孙权替其妹妹抛出的红绣球,刘备左右为难:去吧,怕被扣为人质失去自由;不去吧,又怕撕裂孙刘联盟,最终导致自身不保。 对此,诸葛亮和关羽、张飞二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拜把子兄弟,关张二人真的不希望大哥出现什么意外,极力反对这门充满阴谋的婚事,坚决不让刘备前去相亲。 作为刘备信赖和倚重的军师,诸葛亮考虑更多的是大局和未来,口头上反对,心底里支持。 事情明摆着,去了就是亲家,不去就是仇家。除了联姻和亲,胸怀天下的刘备别无选择。 刘备决定冒险只身前往相亲,并立下两条军令:第一,自己走后,荆州的一切事务均由诸葛亮作主;第二,从东吴传来的号令一律不听。 眼看刘备给予了诸葛亮足够的信任和这么大的权力,关张二人深感忧虑,提醒大哥不要过分信任号称卧龙的孔明,防止其取而代之。 这样的担心,刘备或许并非没有。但基于当时的形势,他实在找不出第二个比诸葛亮更为合适的临时代理人。 关羽和张飞对刘备足够忠诚,决无二心,可他们确实担不起主政一方的重任。 这种时候,刘备只能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方针贯彻到底。 刘备非常严肃地告诫关张二人:必须服从诸葛亮的命令,绝不允许在背后说诸葛亮的坏话。 面对刘备的信任和重托,面对关张二人的猜疑和不服,诸葛亮多多少少有些惴惴不安,生怕辜负了领导的期望。 为了防止关张二人不服从管理,刘备甚至留下一道密令:如果关张不听号令,诸葛亮可以让赵云杀之,以儆效尤。 不仅如此,刘备还郑重其事地交待起了后事:如果自己遭遇不测,荆州就交给诸葛亮治理;对于自己的两个兄弟,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之。 面对刘备的充分信任和超常举动,诸葛亮深受感动,表示刘备一旦遭遇不测,自己必定辅佐少主,以示忠心。 诸葛亮还当面烧掉刘备留下的密令,让赵云同去江东,最大限度地保护刘备的安全。 在艰难的时局面前,领导和部属往往可以同心同德;在利好的形势面前,疑心与戒备经常容易反客为主。 现实生活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仅仅是个说法而已。实际上,“用人也疑,不疑再用”的现象更为普遍,甚至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除非背景大到可以为欲所欲,一般情况下,一个部属或员工无法挑战领导权威,面对领导的“怀疑”与“反制”,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向现实低头,像诸葛亮那样极力证明自己的绝对忠诚。 如果从工作实效角度思考,领导“用人也疑”,太正常不过了。 原因很简单,员工也好,部属也罢,可能不胜任目前的岗位,但却能在别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领导必须通过考核和监督,引导和保证每一个职员、每一位部属都能胜任称职,这样更利于防止知识老化、干劲衰退,更利于人才的的培养与成长。 用人之妙,存乎一心。身为领导者,要把知人善任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对部属或员既信任放手、大胆使用,又注重监督、科学考核,在“用”与“疑”的最佳结合中推动部属或员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同时达成增强所在单位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的目标。 实际工作中,最让部属或员工寒心的事,莫过于领导因“疑”过度而产生的误会、误解甚至误伤。 领导反应一过度,手下就要受伤受委屈。这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天然矛盾使然,亦反映了一个领导的气度与胸怀。 身为领导,大度比权威更重要;身为部属,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部属不能总是让领导不托底不放心不信任,领导不能总玩既让马儿跑又把马腿绑住的把戏。 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相成全、共同成长,这既是领导与部属关系的理想状态,亦是干事创业、携手共进的重要前提。
2011年4月7日草于辽宁沈阳,2020年8月26日晨完善于河北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