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4-8-14 12:15 编辑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国家通过大放水,就是大量的印钞来制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
但巨量的钞票只在银行里空转,难以流入市场。让国家的目的难以达到。
那是因为人们对经济的前景不看好,不再敢贷款,不仅如此,还纷纷降低消费,节衣缩食,准备度过经济的寒冬。
眼见大放不见效,国家又通过国有控制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水电煤气,地铁高铁等公用事业费用的涨价,来一方面收割一点大众,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这些基础的费用的涨价去带动其他各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的增长,从而带动社会各类产品涨价,以此来造成通货膨胀,从而逼迫人们把钱从银行取出来,用于消费。
但事情的结果并没有如上边所愿。通货膨胀没能如期而至。
根据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北上广深几个一线城市,消费指数都降低了。
很多商品不但没有涨价,反而在降价。
那是因为,基础生活费用水电煤气等涨了,人们就更减少其他消费品的开支,其他商品买的人少了,不但不敢涨价,反而还只有降价促销。一方面生产成本增加了,一方面售价还降低了,于是企业生存更困难,于是只有裁员,降薪,甚至倒闭。
企业倒闭,失业人口更多了,人民就更没钱了。
这样就进入了死循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实际上,不是人民不愿意消费,是人民真的没有钱了。
几十年改革开放,少数富人拿走了大部分的成果,广大的人民却相对获得的甚少。
造成了底层人民群众抗风险能力差,面对危机重重的未来,只有节衣缩食以求在寒冬到来时能够自保。
造成这种情况,是前期分配失衡。巨大的贫富悬殊,让人民失去了消费能力。
现在要做的,不是想着怎么在基数庞大的人民身上割韭菜,而是该想法怎样增加人民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