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悲悯之心是什么样子的呢?
论语里有一则问答。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学生阳肤去问曾子:"怎样才能作好典狱司吏呢,怎样断狱呢?"
曾子答:"很久以来啊礼崩乐坏,朝廷失政,民心乱无所归,所以天下多有刑事。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的仁政讲得就是一个与天下同情同心。曾子说的很具体,遇事"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不管什么事,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如得其情",能感受人的心情,能理解事的实情,能感同身受,能身临其境,这是最基本的同情能力。
具体的表现是"哀矜勿喜"。"哀矜勿喜",深层的意思是别幸灾乐祸,别洋洋自得。"如得其情",这是正面描述同情心,"哀矜勿喜"是从反面讲一些约束条件,不要把同情心搅成滥情。"哀",看到悲惨的事,心里咯噔一声,心沉下去;"矜",扑通一声,心又提到嗓子眼。一沉一提,心悬着,欢喜不起来。
心咯噔一声沉下去,这是哀民生之多艰;又扑通一声悬起来,这是君子警醒自己要自新要完善自己。哀人之悲,警惕自己之失,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差任何一点就不再是同情也不是慈悲。
具体到郑州事,看见别人失去生命,固然会心里一沉,看见市委书记犯错,真正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心里一沉。假设过些日子有的人因为在救灾中表现出色而得以提拔或奖励,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心里一沉,心想他或她曾经操过多少心受过多少苦。
看看那些评论文,满嘴的同情心施于死去的人,加于他们失踪的人,而对那些工作失误的人口诛笔伐。这不是什么同情心。这是卖惨,借着一些人的悲惨把另一些人踩踏进同样悲惨,然后自己得意洋洋以为优胜。更有甚者,一有事情,就有些人跳哒的高,蹦跶得急,不再就事论事而是直接扯上制度。这是不是扯得有点远啊,是不是有些像三级跳啊,跳大神。
那郑州事,如何"如得其情"呢?百年不遇的雨洪里,领导因为没有经验没有预案而手忙脚乱,没有有效组织协调,没有起到应有应尽的领导作用,民无所归,乱成一锅粥,失去保障,失去生命,失去财产,失去信心。这是哀。咯噔一声,哀心下沉。
然后又扑通一声,心又提起来,矜心起,警醒自己应该如何改进作风,警醒自己自新。自己在那情那境里,也会惊慌失措,并不会像现在事后诸葛亮这样英明神武。自己做不到,所以自己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就"勿喜",就不敢事后诸葛亮去指手画脚得意洋洋。
在那些评论文里,我看到太多得意洋洋,看不到这提到嗓子眼儿的扑通一声。所以我说,那都是假慈悲。如果只有失去生命的才能引起一个人的同情,那这同情心的代价也太高,而且假到太离谱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