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2-3-30 10:39 编辑
春江潮水明确区分出"玩具"与"玩伴",按照自己的经验以具体例子描述得形象生动,读来有感有思:
没有玩具时,玩伴儿们玩儿什么呢?
没有玩伴与玩具时,一个人怎么玩儿呢?
这两个提问,暗含着两种文化姿态。"玩伴儿之间"的互动或交往,称之为"交际"。会不会交际,既是一种能力表现,也是一种态度的表达。"一个人怎么玩儿"体现出来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或者"慎独"的修养。
交际,西方文化推崇备至。
慎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基础就是"默而识之","人不知而不愠",诸如此类都是强调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有了这种根本基础,然后才"有朋自远方来"的交际互动,然而在朋友的互动中,重点仍然是个人的学习与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以慎独的功夫交际,交际的过程中也会讲谦让,讲持之以敬。
以交际的姿态与人交往,自然也讲个人独立,但往往是潜意识里面充满竞争,甚至于嫉妒。甚至难免会把人当玩具。把人当玩具,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里曾经反思自己,说自己有"故意为恶"的快感,就是常识的恶作剧。旧约里那只蛇引诱夏娃吃智慧果,就是这种典型的故意为恶。
把玩具变成玩伴儿,这个过程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最后修成朋友。
……具体而论,爱逛杂谈的,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带点儿恶作剧的促狭心吧。但是像传说中的红袖,持续十数年来把故意为恶发展成红袖情怀,也算是奇葩异草,蒲留仙再世,恐怕忍不住续写聊斋志异,题曰《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