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里,周易是最没有技术性的,而九阴真经达到无为而治也才是最高境界。笔者曾经历时多年研究棋艺,总结出了周易的十大层次。所谓“围棋九阴真经”,虽是玩笑,也实在用心良苦。
一、《八卦》八卦说的是时间的八种性质:
时间有哪八卦?
答:动、静,阴、阳,刚、柔,少、太。表面看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其中深意懂的人不多。
这八卦与物理学如何对应?
答:动、静对应于——位移,“动”即有位移量,“静”即没有位移量。位移标示空间位置。
刚、柔、阴、阳对应于——速度,柔为慢,刚为慢中之慢,阳为快,阴为快中之快;等于位移的一阶导数。速度度量时间。
少、太对应——加速度,少(近似于稍)为轻度变速,太为重度变速;等于位移的二阶导数。加速度标示作用力。加速度决定速度,代表力量的大小。
可见,一物之运动,只需要三个正负号就可以确定。位移之正、负;位移之一阶导数的正负;位移之二阶导数的正负。这就是所谓的三爻连环。
二、《无为》
另外反思一下:易的含义
易,一般认为是“变化、运动”之义。易分动、静,表面看易字强调的是变或者动,其实易还是以静为主。
易本属于道教,而道字就是主静的。易是道之易,无道则无所谓易。道是易的前提。
这与数学上的“函数求导”很类似,一种运动,由其轨迹是否可以推知其速度、加速度,从而把握其变动的特征,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运动的曲线必须可以求导,也就是必须是连续的运动,连续的曲线。
所谓连续的运动,其实就是道。所谓连续的定义,即当自变量变化趋尽于零时,因变量的变化亦趋尽于零。
哲学上的道家讲究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其实只是为了守住这个静字。对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善恶不作评判,不执着于爱恨情仇。顺其自然,便合乎于道。
连续的,便在情理之中,便是安宁、静谧、和谐的。
比如文学,就属于静,是生活感受与思想情感的沉淀。好的文字,如同描绘出了一条条曲线,又似丝线串起的一串串珍珠,往往深厚而纯粹。值得赞叹。
三、《损益》
冥冥中一切都有定数。周易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认为最佳方式莫过于损之益之,对于"数"或者说损益论又有这样的理解。
易侧重于动的理论,道侧重于静。这个静指的是变化有次序,运动有衔接,连续渐进,并不是说没有变化或没有运动。
在卦辞里,易的变化有很多词来概括:动、静、阴、阳、刚、柔、少、太;都是分组对立的性质。如果说易是跳跃式的质变,那么道就是连续式的量变。道是架通对立的性质之间的桥梁。在邵节康氏的解释里,阴、阳、刚、柔;甚至都不是终极性质,而被解释成动之极、动之始、静之极、静之始这样不确定的状态。
这样,易的变动就有了程度划分,深浅、轻重、高低各各不同。这里面,介乎易和道之间一直隐藏着的一个能指或者说概念是数。说它被隐藏了,是因为数模糊了易与道的界线。而且这也是必须的,易学本来就有说一半留一半的传统。
有意忽略数这个能指,是为了人性更轻松的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物我两忘。
但要学易,悟通数的含义是有必要的。
数,这和数学上的微积分很像。一种物体运动的状态,其大小、快慢、轻重与当下的时刻是相关的,而且有的还可以表示为时间的函数。根据微积分的级数展开,函数可以被模拟成一系列幂函数的叠加。也就是说,可以分解成时间的一次方、二次方、N次方等等的幂函数的和,只要乘以适当的系数。巧妙的是,这些系数正是函数的各阶导数,比如位移(动、静)的导数是速度(阴、阳、刚、柔),速度就可以作为位移模拟函数的系数。我们知道,八卦的推演也是按2的一次方、二次方、N次方层层递进的。
道虽然是静的,但还没有数那样静,人们常说,大道无常,道之理虽然有因果性、规律性、连贯性,但这个规律不是一般人能捉摸到的,有时正行有理,逆行亦有其理。
但数是最静的,最可以确定不变的,所谓的“定数”正是指这个。人在每一时刻的确也应只有一种理念,不然自相矛盾不说,更可怕的是失去自信,并且犹豫不决,不能作出下步该怎么做的决定。数在道中,如果说道是一根线、一条心理轨迹,那么数就是一个点、一种情绪。这个点是有高低之分的,是可以积累的,所以也是微妙的,是无为而自为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
学易的人,往往苦于琢磨,觉得没什么实际价值,对行动起居起不到指导作用。其实,体悟数的含义可以让人进步,可以“损之益之”,日有所学,修身养性。
四、《循环》
民主制度的特别之处,为什么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在于民主制度具备自洽功能及反馈机制。
工业上的自动化是这样完成的,具备一个闭环的反馈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参数,以适应不同的操作。
反馈的计算需要通过对函数进行无限积分,反馈环节的系数也由此得出。这是事实与假设的转变。
周易的精华不仅仅是一分为二的看世界,更重要的,是其对于反馈的强调。太极图也是闭环的,强调实体与影像的交流互动和修正。周易不论是非,而是一并保留非是,原因也在于此。
五、《福祸》
黑格尔认为唯物与唯心或者物质和意识都不是绝对的,而应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两者之间的转化。
周易里面则认为,凡事皆有因果,主观上的意图往往得不到客观上的效果,而是冥冥中自然的安排。所以祸事有可能是福气,幸事也可能是灾难。
这给人们相同的启示,那就是要相机而动,就势作为。逆境时不必一味自责,顺境也不能安于现状。有时四两可以拨动千斤。 物理上又有空间宇称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也即每一事发生,其效果有好有坏,但都不是绝对的,必然有某种微妙的平衡的保持和得失的均摊。在棋局里面,在得不到实地时,若封住外势继而大模样作战也能下出好局胜局。
这说的是人与时间的关系,上节说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六、《轮回》
庄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也不说,又承认就是他自己也达不到,不过有很多他认识的人却已轻易达到。
他希望什么也不说,但就这样他还是说了。可如果他真的什么也不说,那人们怎 么可能还会在几千年之后依然记得这个庄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无法自洽的侍狻?这
不是损益,也不是无为,不是循环反馈,也不是辩证法。这是轮回。
几千年也只有一个庄子,想成为庄子,其结果只能是连普通人都不如。维特根思坦说,现时代哲学剩下的唯一任务,就是词性分析。
虽然时空穿梭论只是理论上的猜测,还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
不过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过去和未来也许会是一个整体,生命不过是时空背景上的一个过客,短暂的感受曾经认为是那么重要,回过头一看,却也不过如此。
就像那不可言说的逍遥,任何事物,的确有低谷,有高峰,在轮回里只能沿着注定的轨迹行走……
七、《虚无》
一直以来,历史上总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以为有的,他说不是那个;你以为没有的,他又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好像是故弄玄虚。
俺想,也许周易的最终目的不是建立一家之见,周易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洞悉世界的同时放弃世界;在圆满自身的同时消灭自身。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不同于尼采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有点接近,但也不能完全等同。
据说,具有实体质量的物体是可以完全化为乌有的,只要达到适当的条件。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重金属铀当其原子核发生裂变时,将会释放出与其质量的光速平方倍数的能量,而此时其本身作为物质则完全被毁灭,永远不能复原,包括最微小的原子结构也丧失。
弗洛伊德把人分了好几个层面,其中有一个叫“无我”。
显而易见,世界上没有最强的,只有更强的;即使是东方不败,他战胜了所有的人,但却输给了自己。——从这一点上看,东方不败输给任我行,未必不是一种件好事;孙悟空输给如来,未必不是一种解脱,一辈子当齐天大圣多累啊?但虚无主义者是不会输给自己的。周易的祖先也许早就料到,只有否定了自身,才不至于输给自身——而不至于被那隐藏着的巨大能量所伤。
只有在世界里进入“无我”领域,这个世界才真正的属于“真我”!
八、《阴阳》
周易里面,认为阴阳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有不少表述,来不及搜来引用了。其意义不外于,人是有元气的,要好好保持,不要轻易任其外流。尤其是不能被鬼魂吸去了阳气。当元气得到保持,阳为纯阳,阴为纯阴,则阴阳感应,可以催动某些内力的积蓄,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这个在电磁学里面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制造出磁性相反的磁芯,就是为了使其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相互作用,或者生发出大量的电能,或者感应出精确的信号。把天然能源如水力化成人能利用的能源。
由此可见,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男人无法保持纯阳,而女人亦无法保持纯阴。
因为男人女人的磁极,在某些集权主义的强大外部磁场作用下,被异化了。
九、《归一》
周易之所谓万物生于三,三生二,二生于一,一生于道;或说万事出于八卦,八卦出于四象,四象出于两仪,两仪来自太极,太极出于无极。
这种种表述,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归一的过程。究其原因,也许一是为了便于记忆,再者有利于融会贯通,第三还适于传播,上行下达。
易学里面说到某种本领的最高境界往往要用到“天人合一”这个词。一个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完全融入到周围环境和艺术创作中。此时,物亦有人性,接近于“我”,人性亦非人性,“我”即是物。
这个太玄乎,虽有不少确实很贴切的表达了某些大师的状态,但更多的发自空洞的吹嘘。
其实西方科学里也一直是在向着归一行进的,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其定律和公式都是越往后形式越简单越统一,越包罗万象。热力学理论认为,天下万物内部皆蕴藏着潜在的能量,当其发挥到外在,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其它的能量,但不管怎么样,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当量保持不变,各种的叠加和是一定的。
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在潜能方面都是一样的,只要保持着原始的本能的生命活力的积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将来总会有其用场。这是热力学的第一个定律,而其第二个,则认为能量的传递是自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力量,任何系统的内在矛盾总是趋于缓和,而灵魂与肉体的对立天然趋于平衡,因为事物的熵总是趋于增大的。
可见,追求一个人要看缘份,勉强是来不了的。耐心的等待着,总有一天水到渠成。
所以,古圣先贤对待人际纷争,往往都是顺其自然,尽可能少的染指其中。
因为相信人性本来不是至善的,亦不可能是至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再恶毒的人性也会被自身的恻隐之心、悱恻之心中和。
所以,结论是,与其费尽心机,去想如何解决灵与肉的对立和宗教原罪和忏悔,还不如顺其自然,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等待时间自己指出方向,等待心灵自身去净化一切杂念,等待老天去安排一切道德评价。
正如那首“酒神曲”唱的: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跟着感觉走……
十、《藏拙》
其实我身处的这个世界也是不对称的,地球南北极是不对称的,太阳和月亮是不对称的,白天黑夜是不对称的,男人和女人也是不对称的,男女不平等看似不公平,却又出乎意料的让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更加加深了。
其实在物理学上,宇宙中也是存在着绝对的不对称现象的。关于宇称不守恒定律赵钦宣网友有如下描述:“众所周知,热力学有一条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在量子力学中,则有一条宇称守恒定律。该定律说,微观粒子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性质,就是他们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类别,原来是偶性的就始终保持偶性,原来是奇性的就始终保持奇性。但在1947年,科学家罗切斯特和巴特勒第一次在宇宙射线的云雾照片中发现了k介子,它会发生两种衰变,既能衰变成两个π介子,也能衰变成三个π介子,可以有两种宇称。这就给“万里晴空”的宇称守恒定律带来了一朵“乌云”,这朵“乌云”在物理学界争论了将近10年,最后终于被杨振宁与李政道解决,并由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于1956年12月用实验所证实。
宇称守恒定律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表明宇宙既对称又不对称,既有序又无序,既平滑又不均。”
周易里面六十四卦卦序也是不对称的,甚至每一组八卦的排列都无一定规律。
道德经里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究其大意,大概是说这个世界是参差多态的,有多样性才有美感。而对称性的破坏是事物不断发展进化,变得丰富多彩的原因,美与丑、善与恶、智与拙、仁与不仁,种种不对称的两面,哪一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不“尚贤”、不自作聪明,不轻易展露锋芒。 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藏拙”二字。
一个人身处于一个团体中,也是如此,该为主是就为主,该为客是就为客,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若每个士兵都学将军的作派而不安于本份,那这支队伍必然很快涣散。
人与人之间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但该鄙视的还是要鄙视,该迷恋的还是要迷恋,不能因为说一个人是小偷让人伤心,而把真正的小偷不当小偷。
这就存在一个秩序的问题,真正的民主,是具备美感的、有建设性的,而不是一味的打砸、破坏。
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团体上,必然有尊卑贵贱,地位有高低,职权有大小,威望有强弱。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也并非个个都是武林高手,也有专业人士。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实在没必要成天“人比人,气死人”,处处扯平,做好本份事务,自然会获好评。
当一个人处于不幸的人生低谷,亦不必过份绝望,需知还有比你更不幸的,况且,一个方面的不幸,说不定恰恰是成全他另一个方面幸运的机缘。学会藏拙吧,试着习惯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吧,这样人生会轻松许多,也不必为了不相干的伤天害理的事无端郁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