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作品极大丰富的当今,读者早就不再满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始的喂食文化,而是有了自己的积念,有了自己的成见,有了自己的逻辑,不但要对文字评头论足,还要帮作者延伸和生产出新的意义。这是后结构主义的发现和观点:作者在写出文本后已经“死去”,读者才是一切文本的核心和归属。
当然,不同的读者,又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文本的意义也可以呈现出五花八门。这种不同视角中的五花八门,正是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
读者虽然可以口味不同,咸酸甜辣各有所好,但口味的前提必须是有食欲,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必须先调动起胃口。以前食物短缺,吃啥都行,而今文章如海,读啥都懒。要让读者有胃口,作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老老实实,平铺直叙,独唱到底了,而必须耍把戏,使花招,曲径通欢。
让读者大起胃口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读者成为部分作者,或者说,成为一个作品的参与者。参与到作品里去的读者,是最衷心的读者,也是最幸福的读者,享受参与感和成就感双重快乐。
为了让读者参与其中,作品必须有空白之处,必须有模糊之点。而填补,编织,解释这些空白和模糊,就是读者的工作。读者以此交流,以此为乐,从而让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有时候我们读一首似懂非懂的诗,仔细思索,慢慢推敲,当做出一个自以为是的解读后,便觉得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有时候看一个悬疑电影,我们也是根据作者提供的线索,加入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推论出很多幕后的事情,甚至长篇累牍的写影评,建讨论专区——这一切工作,都让作品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这些成功的作品,都有个共同特点:残缺,空白,言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思索工作。
读者的胃口,就是给这些作品打工,一起编出一个后现代主义五彩的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