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渝夫文苑 于 2022-5-8 04:00 编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应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了。 不过也就是一句老话而已,不能当真。 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领导,少之又少。 官场历来流行言不由衷,热衷于看破不说破。明明恨之入骨,偏偏笑脸相迎。想的和说的,说的和做的,很多时候都风马牛不相及。 当部属的唯唯诺诺,好话说尽,马屁横流;当领导的更是棋高一着,管他人才庸才奴才,管他信与不信、疑与不疑,全都各赋其责,人尽其才。 就连聪明绝顶、生性多疑曹操曹阿瞒,也无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曹操对刘备的态度,既爱又恨,爱恨交加,有时爱得死去活来,有时恨得咬牙切齿,正所谓爱得越深、恨得越狠。 惺惺相惜的同时,始终彼此不服,还经常相互妒忌和戒备,这就是英才之间、大人物之间的关系的真实写照。 尤其当一方强过另一方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往往把握和处理不好与对手的关系。 不是不够清醒,亦非菩萨心肠,而是源于人性的善良与软弱。毕竟,就算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有心慈手软的时候。 就像东汉末年的曹操,明明分分钟可以置潜在对手刘备于死无葬身死,偏偏心存疑虑、犹豫不决:用还是不用?杀还是不杀? 那时的刘玄德,虽然胸怀大志,但毕竟偏居一隅,实力上与曹操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级。 对于这个潜在对手,曹操向来高度重视,非常清楚这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对付。 如果非要问用不用、杀不杀刘备,如果曹操实话实说,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坚决不用,赶紧杀之。 但事情却走向了反面:不想用的人必须重用,想要杀掉的人必须放走。 曹操的可敬之处,在于能够采纳别人的合理化建议。 讨伐率先称帝的袁术如此,确定刘备的生死去留亦是如此。 不管曹操多么阴险狡诈和飞扬跋扈,但他良好的民主作风确实值得称道。 当得知袁术称帝的消息,曹操大笑其愚蠢之后,很快采纳谋士的建议:以天子之名诏传令诸侯,共同讨伐逆贼。 曹操心里很清楚,各路诸侯不会听从他的号令,他压根也没指望有人帮他去缫灭袁术。 曹操心里更明白,亲自率军出征,与其说是帮助汉帝匡扶正义,不如说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 曹操料到了各路诸侯“个个奉诏,人人观望”的结局,去没料到称不上诸侯的刘备却前来助阵杀敌。 对于刘备的区区几千人马,曹操打心眼里瞧不上。 但刘备代表的却是正义和民心,曹操想杀不能杀,不用也得用。 面对部属们杀之、用之和先用后杀的不同建议,曹操最终玩起了先民主、后集中的政治把戏:先用之,再放之。 或许,正是曹操的猜忌多疑和偶尔心软,最终成全了刘备的一代霸业。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猴子亦有称霸的机会。如果早早被曹操灭掉,刘备哪有机会逐渐坐大? 历史不容假设,也没有如果,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莫过于人性的弱点:计较得失,瞻前顾后。 用现代话说,就是吃着碗里的,望着锅是里的,想着冰箱里的,总是没够。 当然,亦可理解为曹操同志有胸怀、有格局,既不为一己私利挑战公道人心,更不为个人恩怨计较一时得失。 有时候,放人一条生路,远远比杀掉一个对手更显胸襟和抱负。 事成之后放走了刘备,可能是曹操讨伐袁术过程中唯一的失误。 至于其它方面,曹操的表现堪称完美。 另外还有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件事是出征途中,曹操的座驾践踏麦田,依照军规应当斩首。曹操原本可以默不作声、蒙混过关,但他却上演了一场“割发代首”的真人秀,既撇清了自己,又振奋了军心。 个人的一缕头发换来全军的斗志昂扬,曹操确实是个带兵奇才。 此举可以理解为表面文章,亦可归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范畴,但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考量,曹操真的算是人中龙凤。 另一件事是围攻寿春期间军粮紧缺,只够三日之需。曹操不慌不忙,以贪污粮响为由,微笑着斩了粮草官,既制止了可能出现的哗变,又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这一举动,如果从人性角度看,曹操确实够狠够凶残,甚至有点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味道,但一将封侯万骨枯,一代霸业的背后就是血流成河,牺牲一个小小的粮草官,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更何况,曹操此役大获成功,称帝不久的袁术大败而逃,三十万大军只剩下三万。 从此,曹操的实力大增,各路诸侯不得不重视审视这个宦官之后和政治暴发户。
2011年1月28日草于辽宁大连,2020年7月19日晨完善河北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