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电视连续剧《三国》,竟然拍了95集! 不仅如此,演员阵容也相当强大,每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对应的几乎都是一位影视红星。 以如此大的篇幅、如此豪华的阵容翻拍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确实需要一些勇气。 对此电视剧,观众的反映基本分为两类:年岁稍长者,忠于原著忠于老版电视剧,看啥都不顺眼,恶语不断;岁数小一点的,喜欢明星喜欢时尚的表现方式,更没有先入为主的烦恼,好评如潮。 不同的阅历、立场和价值取向,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 渝夫看来,都算正常反映,无所谓孰是孰非。 要知道,《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既取材于历史又脱离于历史,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要明白,原著原本就不是正史。罗贯中扬刘贬曹,以及对汉王朝的无限留恋,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曲解。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底气,电视剧《三国》的创作者们才敢信马由缰,才敢以新的方式演绎那段精彩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讲,此剧或许称不上史诗大剧,但将其定位为“三国神话”,倒也有几分道理。 至少,此剧讴歌了英雄,虽然多了些理想化的传奇色彩。 至少,此剧正视了历史,虽然多了些现代人的独特视角 换种心态看《三国》,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闲侃《三国》之01:大枭雄与马屁精 董卓绝对是东汉末年不可或缺的一代枭雄。 这个胆敢另立新帝的家伙,这个把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家伙,这个退朝需要百官恭送的家伙,这个打个喷嚏就能让小儿皇帝和先皇旧臣噤若寒蝉的家伙,的确是八面威风、不可一世。 某种意义上,董卓或许是曹操的政治导师和人生偶像。用今天的话讲,曹操就是董卓的铁杆粉丝。 当然,曹操这个铁杆粉丝没那么忠诚。鞍前马后、奴颜婢膝的背后,是取而代之的狼子野心。 打心眼里,曹操瞧不起董卓。但曹操 就是曹操,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很深的城府和超强的潜伏本领,在董卓身边隐藏得很深。 这个阉官之后,这位骁骑校尉,不仅沙场上英勇善战,嘴上忽悠人的功夫更是了得。 能说会道,能吹会捧,历来是政客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如果生在当世,曹操绝对可以称之为“大忽悠”,说不准儿还会成为赵本山及其弟子们的有力竞争者。 在董卓面前,曹操表现出来的,是臣子对君王的毕恭毕敬和言听计从。 正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凭着拍马屁脸不红心不跳的真功夫,曹操完完全全取得了董卓的信任,视之为心腹。 不过董卓怎么也不会想到,心腹终会成大患,第一个带刀刺杀自己的,竟然是曹操。 好在董卓过于自负一时迷糊,好在曹操聪明绝顶口才绝佳。凭着一番胡吹海侃,凭着敬献宝刀的真诚,董卓相信了曹操的赤胆忠心。 等到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仓皇出逃。 侥幸逃脱的曹操,付出了惨遭灭门的巨大代价。 这次失败的刺杀计划,至少可以带给我们两点警示: 其一,小心身边那些顺嘴说好话的人。 大到一级领导,小到平民百姓,都有一个如何识人辨人的问题。 尤其是对那些随口说来、随风飘远的甜言蜜语,更要小心提防,不可全信。 那些从来热衷歌功颂德的人,那些从来显得言听计从的人,那些从来只会顺水推舟的人,那些从来没有反对意见的人,要么庸才,要么无才,要么奴才。 庸才尚可用,无才尚可雕,对唯唯诺诺的奴才,却要小心为上。 血淋淋的历史一再证明,奴才一旦成为##,曾经的##多半没有好果子可吃。 说好话的,不一定安好心;拍马屁的,必定有所图。 表面的顺从,言语的盲从,一时的依从,并不代表真正的敬重和服从,换来的可能是人走茶凉似的冷漠和无情。 其二,空谈未必误事,实干未必兴业。 相对于王允等先皇旧臣的满腔愤恨和忍气吞声,曹操刺杀董卓的举动,似有冲动之嫌。 如果时机尚不成熟,空谈未必不是明智的选择。 空谈的好处,在于能够反复分析各种可能,好与坏都是假设而已。 只要不采取行动,大不了就是维持现状,好不到哪里去,也差不到哪里去。 好多事情,一旦采取行动,也就没了退路。 除非有卷土重来的雄厚实力,除非有孤注一掷的非凡勇气,否则,谁都需要三思而后行的人生智慧。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舍弃是为了更多的收获。 有取有舍,进退有度,人生才不会飘浮不定。
2010 年6 月12 日草于沈水之阳,2020年7月4日晨完善于重庆江北
|